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rterial aneurysms,IAAs)是颅内动脉的局部异常扩张。除了发生破裂,颅内动脉瘤通常是没有症状的,而如果破裂则将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SAH)。许多患有颅内动脉瘤而仍然存活的病人都需要长期的护理及关心,以至于颅内动脉瘤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颅内动脉瘤的发病原理非常复杂,同时我们对此也是不清楚的。有研究报道血管炎症参与了颅内动脉瘤的形成,而TGF-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属于细胞因子的一种类型,既往研究提示TGF-β信号途径在动脉瘤的发病机理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众所周知,SMAD(mothers against decapentaplegic homolog)通过调节细胞核内基因转录而实现对经典的TGF-β信号途径的调控。在这些SMAD蛋白中,由SMAD3基因编码的SMAD3在调节胶原表达、细胞外基质沉积以及纤维化反应中起到了关键作用。SMAD3已经被证实是家族性的胸部动脉瘤伴发颅内动脉瘤以及其他部位动脉瘤形成的原因。迄今为止,SMAD3在中国汉族人群中颅内散发动脉瘤的病例里的基因作用还没有相关研究报道。研究目的我们设计了这个病例对照实验,希望能发现SMAD3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颅内动脉瘤的危险性有相关关系,能够明确SMAD3基因是否参与了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实验方法此次病例对照实验的实验对象由3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以及313例非颅内动脉瘤患者所组成,均从2014年12月到2016年5月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就诊的人群中进行选择。通过磁共振血管成像(or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MRA),以及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或者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来选择所需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实验组以及非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对照组。每例实验对象均采集外周静脉血5ml,之后通过这种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ligase detection reaction,PCR-LDR)对从SMAD3基因中挑选的8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进行了基因分析。实验结果1.Smad3基因上的rs1065080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有关,基因型GG以共显性模型的方式(GA vs GG,OR=1.433;95%CI 1.030-1.994;P=0.032)参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2.动脉瘤组与非动脉瘤组在年龄、性别以及一些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之间没有发现统计学差异。3.实验组的颅内动脉瘤分布在以下部位:颈内动脉(62.28%)、大脑中动脉(8.86%),后交通动脉(8.35%),前交通动脉(6.08%),大脑后动脉(6.08%),基底动脉(2.53%),椎动脉(1.77%)以及大脑前动脉(1.77%)。4.动脉瘤组与非动脉瘤组的SMAD3基因突变的等位基因频率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结论1.我们所选择的rs36222034,rs11633026,rs4776338,rs16950635,rs8028147,rs11636161以及rs12102171这7个SMAD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没有统计学上的相关性。2.Smad3基因上的rs1065080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有关,基因型GG以共显性模型的方式(GA vs GG,OR=1.433;95%CI 1.030-1.994;P=0.032)参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这种模型对于筛选颅内动脉瘤的高危病人或许能提供新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