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我国中小学教师形象的演变研究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0次 | 上传用户:fclzlj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形象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下,社会公众对教师角色地位的期望和评价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整体印象。教师形象是教师角色、地位的反映,是社会对教师角色、地位等期望与评价,社会变迁深刻影响着教师形象。本研究试图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去审视教师形象的演变,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教育》杂志中所涉及教师形象内容的分析,对建国后我国中小学教师形象的演变做出研究。通过梳理,本文将建国后五十年我国中小学教师形象的演变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5年):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将教师定位为为工农服务的“人民教师”,但教师必须经过思想改造,消除小资产阶级思想后,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因此,我们将这一时期的教师形象概括为“不断改造中的人民教师”。第二阶段(1956——1965年):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文革爆发前。在教育大革命中,“又红又专”的革命教师成为这一时期的政治需要。教师一方面要在教学改革中大胆革命,同时又必须坚持正确的阶级立场与革命觉悟。教师要同时兼顾“红”与“专”的平衡显得有些艰难,因此,我们将这一时期的教师形象概况为“努力成为革命教师”。第三阶段(1966——1976年):整个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一时期国家错误地将教师划入到资产阶级的队伍中,教师成为被批判和打击的对象。社会开展了对“师道尊严”的批判,教师被污蔑为“臭老九”。教师只有接受“再教育”才能重新成为“人民教师”,因此,我们将这一时期的教师形象概况为“接受再教育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第四阶段(1977——1999年):文革结束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文革结束后,尊师氛围逐渐形成,教师重新回到工人阶级的队伍中。教师逐渐摆脱政治束缚成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教师的经济地位取代政治地位成为影响教师形象的主要因素,但是由于这一时期教师工资待遇低且拖欠工资相当严重,使得这一时期的教师社会形象略显尴尬。因此,我们将这一时期的教师形象概况为“尊师氛围下尴尬的劳动者”。第五阶段(2000——):进入新世纪后,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师的研究意识得到强调,教师逐渐走向专业化,教师正在成为“有教育研究意识的专业者”。但在专业化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警惕教师知识分子精神的衰落。纵观建国后我国中小学教师形象演变历程,我们看到社会的变迁深刻地影响着教师形象的生成。从文革前政治运动中的受摆布者,到八九十年代生存艰难的普通劳动者,再到新世纪开始关注教师自我发展的专业者,我国教师正摆脱政治、经济的束缚成为独立自由的主体,走向专业化。
其他文献
伴随《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提出,开展残疾儿童群体的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受到极大的关注。适宜的运动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具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深化教育改革提出了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意味着我们要培育青少年拥有美好的心灵,和完善的人格。可以让学生拥有终身成长和
中国的希望在于教育,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人才①。教师本身的职业是教书育人,他们需要努力的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水平。教师继续教育就是为了达成这样的目的而设立
目的探讨来曲唑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及对血清内脂素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接诊的94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进行研究,通过随机
【正】 4月11日上午,开远市委、市人民政府为乐伯道林业站站长周再学同志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参加追悼会的500多名干部、职工、林业干警和学生,向这位为护林而英勇捐躯的绿
<正> 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沃伯格认为,维生素B2、烟酸和泛酸都是强大的抗癌武器。因此,维生素族在治疗肿瘤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需的
会议
在二语习得领域中,写作焦虑和写作策略这两个单方面的研究已颇有成果,但是对于两者相关性的研究却较少,并且大多数都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针对高中生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探讨
<正> 巨桉是一种高大常绿乔木,一般树高45至55米,胸径1.2至2米;天然林中偶见树高75米,胸径3米以上的林木;在南非75年生人工林中最高达85米。巨桉生长极为迅速,造林后10年内树
期刊
目的探讨新生儿护理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选择我院接诊的住院新生儿160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80例。对照组新生儿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新生儿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对护
黄褐斑是临床常见色素代谢性疾病,发病率高达50%~70%。现代医学认为,黄褐斑的常见病因主要有激素因素,日照、热刺激、化妆品等外界因素刺激,微量元素、遗传因素、精神状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