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形象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下,社会公众对教师角色地位的期望和评价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整体印象。教师形象是教师角色、地位的反映,是社会对教师角色、地位等期望与评价,社会变迁深刻影响着教师形象。本研究试图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去审视教师形象的演变,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教育》杂志中所涉及教师形象内容的分析,对建国后我国中小学教师形象的演变做出研究。通过梳理,本文将建国后五十年我国中小学教师形象的演变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5年):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将教师定位为为工农服务的“人民教师”,但教师必须经过思想改造,消除小资产阶级思想后,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因此,我们将这一时期的教师形象概括为“不断改造中的人民教师”。第二阶段(1956——1965年):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文革爆发前。在教育大革命中,“又红又专”的革命教师成为这一时期的政治需要。教师一方面要在教学改革中大胆革命,同时又必须坚持正确的阶级立场与革命觉悟。教师要同时兼顾“红”与“专”的平衡显得有些艰难,因此,我们将这一时期的教师形象概况为“努力成为革命教师”。第三阶段(1966——1976年):整个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一时期国家错误地将教师划入到资产阶级的队伍中,教师成为被批判和打击的对象。社会开展了对“师道尊严”的批判,教师被污蔑为“臭老九”。教师只有接受“再教育”才能重新成为“人民教师”,因此,我们将这一时期的教师形象概况为“接受再教育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第四阶段(1977——1999年):文革结束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文革结束后,尊师氛围逐渐形成,教师重新回到工人阶级的队伍中。教师逐渐摆脱政治束缚成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教师的经济地位取代政治地位成为影响教师形象的主要因素,但是由于这一时期教师工资待遇低且拖欠工资相当严重,使得这一时期的教师社会形象略显尴尬。因此,我们将这一时期的教师形象概况为“尊师氛围下尴尬的劳动者”。第五阶段(2000——):进入新世纪后,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师的研究意识得到强调,教师逐渐走向专业化,教师正在成为“有教育研究意识的专业者”。但在专业化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警惕教师知识分子精神的衰落。纵观建国后我国中小学教师形象演变历程,我们看到社会的变迁深刻地影响着教师形象的生成。从文革前政治运动中的受摆布者,到八九十年代生存艰难的普通劳动者,再到新世纪开始关注教师自我发展的专业者,我国教师正摆脱政治、经济的束缚成为独立自由的主体,走向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