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 发现结核病100多年以来,对其研究、治疗、控制的成功曾使人们乐观的预言本世纪末即将消灭结核病,但是近年来,由于人口的剧增、世界范围内人口大量流动、菌株变异和耐药性的产生、HIV感染流行等种种原因,世界上许多地方结核病发病率出现回升。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世界上有1/3(约有20亿)的人口已经感染上结核菌,如果目前的形势继续发展在未来20年将会有200万人发展成结核病。结核病是当今全球范围内对人类最具有威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在单一感染因素引起的死亡人数中占第一位,全球26%的可避免死亡与结核病有关。发展中国家结核病发病率居高不下,成为制约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目前结核病人数居全球第二、西太区第一,登记病人数占西太区病人总数的56%。因此在我们国家结核病的预防与控制刻不容缓。 结核病是一种环境因素和基因因素共同作用的疾病。结核的发生、发展、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和预后有很大的差别:结核可在全身各部位发生,但肺结核最为常见;可有轻微的炎性浸润,也可形成慢性空洞、甚至于致命性损伤。感染结核的种种不同临床表现反映了结核的致病性与宿主免疫反应之间的平衡。有研究表明,LAM,结核分支杆菌的一种细胞壁成分作用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相似,能刺激机体产生多种细胞因子,诱发机体产生对抗结核菌的炎症反应,其中包括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1是一种前炎性细胞因子,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包括三个家族成员:IL-1α、IL-1β和IL-1ra。其中IL-1α、IL-1β是激动剂,与广泛存在的靶细胞表面IL-1受体结合,产生生物学效应。IL-1ra是IL-1α、IL-1β的拮抗剂,能与IL-1受体竞争性地结合,占据位置但不触发任何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