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针对澳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未来十年,面临纷繁复杂的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及积极应对中国人口结构及消费结构变化,对如澳新(中国)规模的大中型银行在华零售业务发展提出了完整的改进策略及方案。 零售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整体发展的重要性及业务地位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数次变化,在2010年后银行业内肯定了零售业务发展对银行中长期发展的意义,但由于其本身性质和客观环境限制,外资银行在华零售业务如何做好确为一大难题。面对难做却不得不做的局面,通过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因素的深入分析,以澳新(中国)为个例,通过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和PEST工具,结合营销理论分析外资银行特别是在华规模不大的外资银行未来十年应当从组织架构、人力保障及业务流程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进,以便获得未来的业务竞争优势。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全球各大老牌外资银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在2000年前后更是达到了高峰。由于中国银监会的准入要求,外资银行在华开业之初均以经营公司业务为主。鉴于外资银行在母国和其他地区经营的历史经验,零售业务在各大外资银行的利润占比均不低于50%;且相较于公司业务的大体量、风险集中的特点,针对个人居民的零售业务可帮助银行以较低的融资成本吸收存款,同时也可有效分散风险,从而提高银行的整体盈利能力。因此,零售业务是银行长远有序发展的基础。在2010年前,此观点一直为外资银行业内的共识,各大主流外资银行均以快速铺设零售网点、提供多元投资理财产品、辅以高端优质的服务的策略,企图在以中资五大行主导的中国银行零售业务的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 而自2008年荷兰银行暴露的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的首起金融违法案件后,2009和2010年各家外资银行均集中性的爆发了多起违法犯罪事件,中国银监会在此后出台了“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并显著加强了监管力度,但情况未见根本性扭转。自2010年至2012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冲击逐步显现,国内外大量企业因经营情况恶化且短期难以好转而陆续爆发了坏账,中资和外资银行的资产净值均不断受损。公司业务不再是绩优、收益稳定的香饽饽。不少银行均开始审慎地对公司业务的占比进行了重新评估和配置。而从2012年末逐渐升温的互联网金融、P2P模式等,在中国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非银行的金融机构第一次可以彻底忽略实体网点、服务人员、起点资金要求这些银行开展零售业务的基本要素,提供个人居民崭新的投资理财产品。过去的十多年,外资银行在华经历了逐步发展成熟、稳定收获、环境骤变的宏观金融环境的演变过程。 另一方面,从微观角度来看,零售业务的服务对象即广大居民来看,中国居民存款总额屡创新高,一线城市的居民人均收入已达到甚至超越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居民的个人、家庭理财比例总体仍远低于存款水平。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的同时贫富差距却又不断加剧。对于快速攀升的物价,房产投资对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等因素影响,中高收入人群的个人和家庭总资产正逐年缩水,居民一面有着强烈的投资理财需求,另一面却在众多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的产品中难以选择。加上国人出国旅游、就学、移民等需求的逐年攀升,中国居民的理财正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以上一系列因素都对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的零售业务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更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澳新银行作为澳洲本土四大银行之一,其中长期发展战略的重心又在亚洲。作为全球性的一线银行同时也是第一批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但由于澳新(中国)有限公司的法人化较晚,而人民币业务牌照更是比其他大中型外资银行取得的时间晚了近10年。在现今在华外资银行同业的零售业务多年亏损,近2年更有同业关闭了在华零售业务的现实情况下,本文以澳新(中国)的零售业务为主线,根据其他标杆型外资银行在中国的零售业务发展现状做比较分析,并通过数据和实际调查进行分析找出制约因素,具体分析澳新(中国)零售业务的优劣势,并结合中国金融变革大环境下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提出澳新银行未来零售业务发展的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