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宗教冲突自古以来就是历史上屡见不鲜的现象,除了残酷的直接冲突,更会在参与者之间留下隔阂、偏见乃至于仇恨。宗教改革作为欧洲近代史中最著名也最具有代表性的宗教冲突也是如此。而虽然和部分欧陆国家相比,英国的宗教改革稍显温和,除了玛丽一世时期的悲剧,并未发生大规模的宗教战争和宗教迫害。特别是在伊丽莎白成为女王之后,改革的进程更加顺利,新教很快取得和确立了对于天主教的压倒性胜利,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的冲突也很快被新教之中的派别之争所掩盖。但是直接冲突的缓和并不意味着真正的和平。随着宗教改革的进行,天主教在英国逐渐从具有绝对优势与合法地位的官方宗教下降成为了受到压制的少数教派,在这一过程中,英国社会中的反天主教主义也逐渐萌芽、发展和成熟,并且在此后留下了绵延数百年的影响。和宗教改革类似,反天主教主义的产生并非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诸方面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天主教本身而言,天主教会在很长时间段内的全面腐败为反天主教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玛丽一世天主教复辟时期的血腥迫害为新教徒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惨痛记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廷以及欧洲大陆天主教诸国的天然联系使得天主教异国化的形象更加突出;为了争取宗教复辟,天主教徒们在刀剑中、文字中和思想中进行的斗争更将天主教和叛国紧密相连。就宗教改革后的新教英国而言,各届议会通过了一系列反天主教法案,将天主教徒划归为了法律概念上的他者;教会则通过不懈的宗教宣传和教育将天主教徒逐入了宗教意义上的地狱。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反天主教主义对他们产生了巨大影响:破坏圣像运动彻底改变了普通信徒的宗教生活;戏剧、诗歌和小册子中对天主教的嬉笑怒骂让反天主教主义完全融入了大众文化;同时在新教对传统民间信仰和习俗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反天主教主义也渗透入了大众日常生活。从本质而言,反天主教主义的产生实际上也是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出现了身份划分的结果,因而对于反天主教主义这类宗教偏见的釜底抽薪之道就在于用多元化的身份划分取代排他性的身份划分。本文正文分为四个章节,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探讨反天主教主义概念的含义,并以法律、文化和思想等几个领域为例,论述了反天主教主义在现实之中的表现。第二章:以天主教阵营为核心,旨在论述其对于反天主教主义产生的影响。第一,天主教会本身的全面腐败为反天主教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二,宗教改革之后英国天主教群体的封建式结构使得其在延续传统的同时与新教群体隔绝,从而加深了后者的怀疑与反感;第三,玛丽女王时期的天主教复辟和西班牙联姻使得天主教成为了血腥与外国的代名词,伊丽莎白一世与詹姆斯一世时期的天主教阴谋与叛乱使天主教与叛国密不可分,而天主教思想家们护教言论则加深了这种联系;第四,外部因素深化了反天主教主义。第三章:以新教为核心,从新教政府和教会的角度论述其对于反天主教主义的影响:反天主教法案的出台使得天主教徒成为了法律意义上的异己;新教教会的宗教宣传和教育使得天主教徒成为了宗教意义上的异端。第四章:以普通大众为核心,探讨反天主教主义在大众生活中的反映与影响。首先,以席卷全国破坏圣像运动为例论证了反天主教主义对大众宗教生活的巨大影响;其次,以小说、戏剧、歌谣和小册子等文化形式为例论证了反天主教主义对大众文化生活的侵袭;再次,从民间信仰和习俗角度论述了反天主教主义在大众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