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随着理财产品市场的持续火爆,各类银行理财产品层出不穷。这不仅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客户的投资理财需求,也为银行带来了持续稳定的收益增长。然而与此同时,各类银行关于理财产品投诉的负面信息屡见报端,甚至一些客户不惜与银行对簿公堂。这里的原因有很多,本文就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风险匹配性管理”展开研究。所谓匹配性管理,具体做法是银行将理财产品依据风险高低,划分风险等级;同时按照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高低,划分承受能力等级;然后将不同的理财产品销售给相应风险承受能力等级的客户,从而避免客户购买超出其风险承受能力的银行理财产品。经过研究发现,现实当中各家银行对理财产品匹配性的管理尚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比如没有对理财产品进行持续性动态评估;对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的评估存在一些影响准确性的因素;在风险匹配的过程中销售人员由于销售利益导向,可能会对风险匹配的过程施加不利影响等。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风险并未完全匹配,“将不合适的理财产品,销售给了不合适的客户”,最终为将来的矛盾、冲突埋下隐患。本文从分析各类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特性入手,分别讨论了匹配性管理问题的两端,即理财产品风险分级和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分级的现状,指出现有风险匹配性的不足之处。在借鉴英国和新加坡理财市场的基础上,对风险匹配在我国的具体运用进行了有效性论证。同时引入VaR值(在险价值)来讨论如何对现有理财产品风险分级方式进行完善;引入风险偏好的概念,使用客观因素减值法修正现有客户风险承受能力问卷评估方法;最后,对目前正在兴起的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在提高银行理财产品匹配度有效性管理方面的做用进行了阐述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