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美国文坛获得如此成功的因素众多,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该小说对口语体语言准确而具艺术性的运用。美国学者科斯特洛(Costello)对其评价为:“这部小说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在于它是一部文学艺术作品,还在于它是五十年代美国高中生流行用语的历史语言记录”(侯维瑞,2008)。书中口语体频繁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作者为实现特定交际意图的独出心裁。它们在塑造人物或揭示主题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产生作者欲实现之文体效果。《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出现了大量口语体表达,包括缩音、松散句和夸张手法等等,使小说成为有标记文本。侯国金教授(2005)在其著作《语用标记等效原则-翻译评估的新方法》中,将标记理论、等效翻译理论和语用学创造性地结合起来,提出了“语用标记等效原则”。他认为:人们选择无标记的表达方式(U-Terms)或有标记的表达方式(M-Terms)是带有目的性的。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忽略或未能保留原文的标记价值(M-Value),则会损害或甚至丢失原文某部分的意思。因此,“语用标记等效原则”的中心思想是如果原文具有很强的标记性,那么理想的译文也应具有相当程度的标记性。“标记等效”中的“等效”并非数学意义上的绝对精确,而是“一个模糊的近似值”。根据侯国金教授提出的“关联程度的关联-标记模式”,某一话语的标记性越强,其关联程度越低。换言之,即某一话语的标记性越强,其与语境的关联性越少,反之亦然。在此理论基础上,通过研究小说中如缩音等口语体风格特征的“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s)”及对其进行理解分析所需的“处理努力(processing effort)”,可以得出结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口语体语言是带有标记性的。全文重点在第四、五章。第四章分别从词汇、语法以及修辞层面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口语体风格的主要特征及其产生的美学效果及诗学价值进行分析。第五章通过对比研究小说原文及两个中译本中的口语体语言的关联程度及标记强度来考察两位译者对口语体风格的把握。在对比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某些口语体的翻译不尽如人意,原因正是在于译者忽略了口语体语言的标记价值,而这些口语体语言恰好就是该小说独特风格之所在。在“语用标记等效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倡导译者翻译时应该意识到原文的标记性,相应地在译文中保留一定的标记性,以充分地再现原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