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村民小组犯罪在实践中并不罕见,然而关于村民小组能否作为犯罪主体,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以致理论争讼百花齐放,实践选择五花八门。文章通过对单位犯罪相关法律的分析,对村民小组的历史发展及现实特征进行考察,严格遵循规范刑法学研究方法,论证当前村民小组不能作为单位犯罪主体,并建设性地探析当前村民小组犯罪的具体形式和常见罪名。再结合村民小组的性质特征和单位犯罪主体的特征,从刑罚的预防、报应和刑法打击犯罪、保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民小组犯罪在实践中并不罕见,然而关于村民小组能否作为犯罪主体,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以致理论争讼百花齐放,实践选择五花八门。文章通过对单位犯罪相关法律的分析,对村民小组的历史发展及现实特征进行考察,严格遵循规范刑法学研究方法,论证当前村民小组不能作为单位犯罪主体,并建设性地探析当前村民小组犯罪的具体形式和常见罪名。再结合村民小组的性质特征和单位犯罪主体的特征,从刑罚的预防、报应和刑法打击犯罪、保障人权角度为治理村民小组犯罪提出立法和司法建议。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五个部分,共40000余字,其内容主要如下:第一部分:提出问题,通过实践中出现的将村民小组作为犯罪主体打击的情况和法律规定作比较,发现实践中存在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的作法。经过对案例进行分析,结合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从案例的矛盾中归纳出三个问题:村民小组当前能不能作为单位犯罪主体,村民小组应不应当作为单位犯罪主体,村民小组如何才能成为单位犯罪主体。第二部分:特征分析,全面地厘清单位犯罪的国外经验及国内规范,同时历史地考察村民小组的由来,在此基础上分析单位犯罪主体的特征和村民小组的特征。单位犯罪主体的特征是法定性、合法性、独立性、组织性、有独立的经费和财产,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从形式特征来看,村民小组符合合法性、独立性、组织性,也具有一定的经费和财产;从实质特征来看,村民小组因具有组织特征且能形成独立的单位意志,具有控制和辨认能力,因具有独立的财产,从而具有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但是,当前法律没有规定村民小组是单位犯罪主体。第三部分:规范分析,当前村民小组不能作为单位犯罪主体。罪刑法定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必须遵循的原则,从罪刑法定角度看,我国《刑法》第30条规定了五类单位可构成犯罪主体,村民小组不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是否属于团体还存在争议。这个争议涉及刑法解释的问题,入罪问题上类推解释因违反罪刑法定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基本没有被用到;扩大解释的权力不应当属于所有层级的法院、检察院,应当属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因此,当前村民小组因没有司法解释的明确规定而不能成为单位犯罪主体。第四部分:当前应对,探析当下村民小组犯罪的治理模式。总的方案来看,第三部分的结论是当下不能把村民小组作为犯罪主体,所以目前只能按自然人犯罪治理方式办理村民小组案件。实践中存在的将村民小组作为单位犯罪主体的做法,是值得省思并中止的。在总方案基础上,探析实践中村民小组犯罪的具体情形和常犯的罪名:实践中常见的情形有五种,一是村民小组负责人用村民小组名义犯罪,二是三分之二以下村民小组成员用村民小组的名义犯罪,三是三分之二以上村民小组成员用村民小组的名义犯罪,四是单位和村民小组共同去犯罪,五是个人与村民小组共同犯罪;村民小组犯罪案件中常见的罪名有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毁林类犯罪。第五部分:未来展望,村民小组应当成为单位犯罪主体。在前面进行实然的探析并针对当下村民小组犯罪提出治理方案后,第五部分从应然角度探析村民小组是否应当作为单位犯罪主体。在对文献进行分析归纳之后,笔者提炼出关于村民小组作为犯罪主体的四种争论,即“原则”之争,“特征”之争,“团体”内涵之争,处罚方式之争,笔者对上述四种争鸣一一进行评析,并认为从应然角度看,村民小组应当成为单位犯罪主体。得出该结论后,笔者从立法层面和司法层面分别提出建议,以促成不远将来在刑法规范上将村民小组作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其他文献
囿于刑法因果关系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不同学者研究问题角度和方法上的差异,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刑法因果关系问题远未达致共识,解决刑法因果关系问题仍如摸石过河。刑法因果关系的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被杭州保姆纵火案推上了社会舆论以及司法实践亟待解决的风口浪尖。论文在莫某犯放火罪、盗窃罪案件事实的基础上抽象出介入因素下纵火案件刑法因果关系的认定问题,并将此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介入因素、纵火行为、火
非形式推理能力是科学推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解决社会科学问题的重要能力。非形式推理能力的评判是学生科学素养评判的重要标准之一。对学生的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定量测评可以界定学生的非形式推理能力的水平程度,有利于对学生的非形式能力培养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且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与创造力,所以对非形式推理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相较于国外对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研究,国内相关领域的实证研
使用环境特征在司法实践中指不同于专利技术主题名称,在权利要求中作为专利技术适用的背景或条件且存在相连接或配合关系的技术特征。当前我国关于使用环境特征的研究并不充分,对于使用环境特征概念的界定观点仍有争议。使用环境特征的界定过宽或过窄,都会对司法中就使用环境特征相关案件审理产生阻碍,为保证司法判定符合法理并逻辑自恰,对于使用环境特征概念范围的界定和侵权判定规则的探讨本就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另外,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同时文件明确要求高中阶段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在上述育人方针的指导下,新时代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全面提高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此为方向,以加涅的学习理论、
拍摄身边的普通人,挖掘他们身上承载的意义,能给人传递正能量并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影片《第一次乡村义诊》的主人公欧阳哲桥是一名面临人生转折的乡村定向医学生。影片应用主副线交叉叙事的方式,通过对欧阳哲桥在乡村一天的义诊活动的拍摄和对其成长经历的回顾,展示个人命运,揭示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在人生转折处的所思所悟。在主题上,影片将人物置于人生转折的关键阶段去表现人物的命运。影片力图呈现国家政策与个人命运转折之
本文主要研究汉语新词新语在海外华语中的使用和传播情况,总结新词新语在海外华语中的使用特点和传播特点,分析新词新语在海外华语中的传播动因。本文主要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是进行文献综述,分析海外华语中新词新语的使用和传播,对于新词新语研究和华语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简介本研究的研究方法,着重介绍本文的选词方案以及选词结果;第二章主要介绍自建语料库情况,语料主要来自海外华文媒体,特别是东南亚华文媒体
强奸罪是我国刑事司法中适用死刑数量最多的罪名之一。在贯彻我国“少杀、慎杀”死刑政策的过程中,严格把控强奸罪死刑适用的标准至关重要。由于强奸罪适用死刑的条文规定得过于简单抽象、裁量过程中违背刑法既有的并合主义观点等原因,导致司法实践中裁量标准不统一,部分判决罪刑不相适应,难以实现对死刑的有效限制。本文针对在北大法宝司法案例库之中搜索到的63个被判处死刑的强奸案进行数据分析,归纳出强奸罪死刑适用存在的
就混合共同担保的担保人能否向其他担保人追偿的问题,在《担保法司法解释》第三十八条明确赋予担保人追偿权的情形下,《物权法》第一百七十六条未置明文,引发争议。诸多判决仍然适用《担保法司法解释》第三十八条之规定,部分判决以及2019年11月发布的《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却倾向于不支持担保人向其他担保人追偿。另,理论界亦存在肯定说与否定说之争议。虽然前述《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第五十六
“三权分置”政策入法之后,在承包地上形成了“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经营权”的三元权利格局。作为新型土地财产权利的土地经营权自被提出以来就备受学界关注,围绕其展开了诸多讨论,争议最大者莫属其性质究竟为何。原本期待《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正契机将土地经营权性质加以界定,然立法者的态度却模棱两可,未置明文。尽管《民法典》也对土地经营权进行了规定,但仍是对《农村土地承包法》有关规定的重复,在内容和性质上
当今经济形势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逐年增加,使得银行内部、中小产业等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在不良贷款的增加和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对不良贷款监管严格追责的双重压力下,许多银行工作人员铤而走险,违反贷款发放秩序,通过“以贷还贷”“借新还旧”的方式隐蔽不良贷款的存在。这种行为的普遍性以及合理性在民法领域不断被确认。例如,2018年7月23日,河北银监局发布指导意见,明确认可“借新还旧”的合法性。1但在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