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荔枝霜疫病的生防菌筛选及防病机理研究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ream_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荔枝霜疫病是我国荔枝产区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的重要病害,极大影响了荔枝的产量和果实品质,急需发展生物防治技术。本研究发现生防菌及其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可有效防控荔枝果实霜疫病,分析了生防菌在荔枝果皮上的定殖趋势及相关抗病保鲜酶变化趋势,根据表型确定分析差异表达时间点,将优选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预测和抗病相关基因,为生防菌及源VOCs发挥生防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生防菌对荔枝霜疫病及其它水果病害防控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荔枝不同生境(土壤、叶片、果实)分离188株细菌,赋值评估82株进行测序和聚类分析,分为12属21种。优选20个菌株发现其对室内“桂味”叶片和“白糖罂”果实霜疫病的防效和保鲜效果分别为0-35.42%,30.16-100%和2.22-72.22%%。2016年在LT和FLT(laboratory trial,field plus laboratory trials)模式下,分别测定7个生防菌(Biocontrol agents,BCAs)对“妃子笑”和“糯米糍”果实霜疫病防效,发现2种方法的防效存在差异,PP19和SI17均表现稳定防效(40%-90%),以48-60hpi最好。2017年优选其中5个菌株在LT(laboratory trial)条件下分析对“妃子笑”/“淮枝”果实霜疫病防效,发现SI17和PP19对霜疫病防效为40-85%(36-60hpi),保鲜效果30%-50%(168-180hpt);FLT(field plus laboratory trial)模式中,1DS的PP19、SI17、LI24、PI26高达90%防效(48hpi),60hpi时化学药剂仅为3.95%,PP19为24.69%;2DS的PP19防效为23.58%(60hpi)。FT条件下,SI17和SP6防效分别为40-57%和21-52%(90-168hpi)。分析PP19和SI17对果实抗病、保鲜酶活性和相关物质含量,发现不接种病原菌,生防菌可改善酶活性,但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后期随果实褐变,均呈现下降趋势;接种霜疫霉菌,生防菌能降低病原菌对果实酶活性的影响,先于对照组12-24h激发寄主的酶活性。分析PP19和SI17对果实品质影响,发现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初步推测,BCAs可能通过诱导了荔枝果实对霜疫霉菌的抗性,从而提高防效,延缓褐变,该抗病途径极有可能是priming方式。2.在FLT模式下,5个BCAs(PP19、SI17、PI26、LI24、HS10)在荔枝果实上定殖趋势为2DS模式的变化率高于2RS模式;同一BCAs在“妃子笑”和“淮枝”上趋势相似,但PP19在“淮枝”上定殖能力更强,SI17则在“妃子笑”上更优。在霜疫霉菌胁迫下,菌悬浮液可影响荔枝果皮抗病保鲜酶活性,提高果实CAT、SOD、β-1,3-葡聚糖、PAL、PPO活性,增加花色素苷含量,降低花色素苷酶活性,SI17比PP19更能提高植物几丁质酶活性。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PP19对果皮菌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进一步表明该菌株可在果皮定殖(60hpi),且对果皮微生态结构有改善作用,影响某类菌群在果皮的分布比例,如Gluconobacter。3.生防菌源VOCs诱导荔枝果实时间(24、36、48h)以24h效果最好,防效最高可达61.40%(SI17,48hpi,SP)和64.83%(SI17,60hpi,FP)。SPME-GC-MS分析表明在24、36、48、60、72h产生VOCs组分分别是酮类、醇类、酸类、烃类、苯、烯、萜类等,选择11个物质组分和其他4种报道物质,测定对P.litchii平板颉颃效果,发现8种组分(3-Aminobutanoic acid、Bicyclo[4.2.0]octa-1,3,5-triene、Pentadecane、2-Nonanone、α-Farnesene(AF)、1-Tridecene、2-Heptanone、6-methyl-,2,6-Di-tert-butyl-p-cresol)无抑菌圈,其他7种组分均有抑菌作用,其中1-(2-Aminophenyl)ethanone(EA)、BTH、SA的EC50分别为170.29、146.39、175.97 mg/L。测定3个物质组分EA、BTH、AF和3个文献报道物质(BABA、SA、Me JA)不同浓度(1000、500、200、100 mg/L)对淮枝离体果实/叶片的防病效果,发现均以100 mg/L浓度防效较好(26.09~66.94%)。检测Bc PP19和Bc SI17源VOCs诱导果实后对抗病保鲜酶活性影响,发现0-24hpt呈现“上升-下降”趋势;接种病原菌后(24-72h),呈现“下降-上升-下降”趋势。2个菌源VOCs表现效果相似,以对花色素苷酶、β-1,3-葡聚糖酶、几丁质酶、总酚影响较大。推测菌源VOCs可诱导荔枝果实对霜疫病的抗性,极有可能是通过影响某些抗病酶的活性;某些组分如AF和BTH可能作为荔枝果实采后病害防控的潜力物质。4.Bc PP19处理荔枝果实后,霜疫霉菌含量在12和24hpi无显著差异,但在36hpi对照组含量显著高于生防菌处理组。通过转录组学分析,发现荔枝果实感染霜疫霉菌后12至36小时间,大量基因在转录水平出现显著变化。同时,生防菌预处理明显改变了荔枝果实对霜疫霉菌在基因转录调控水平的应答。通过聚类分析,发现差异倍数在1.5及以上的基因可聚为4类,基因功能富集显著性分析显示,主要集中在糖类代谢、细胞质膜调控、乙醇生物合成和植物抗逆应答上。其中最为显著的是与植物抗逆应答相关的基因,定量PCR验证结果与预测结果相似。推测Bc PP19预处理可引起荔枝果实相关基因在转录水平的变化。
其他文献
[db:内容简介]
[db:内容简介]
目前稻田草害主要以化学药剂防控为主,通常农业生产者根据对杂草类型的主观判断选择除草剂,并采用大面积均匀喷施方式,然而这种传统除草剂施用方式容易造成化学药剂的过量施用,进而引起作物药害、土壤和水源污染和稻米药剂残留等问题。除草剂精准喷施可在不影响杂草防控效果的前提下,有效节约40%~60%的药剂用量。因此,在稻田杂草防控管理中,应根据杂草种类及其区域位置,选择合理的除草剂类型和用量对杂草进行靶向防控
荔枝在枝梢顶端成花,且需要低温诱导,但顶端末次梢没有老熟的荔枝,即使经历足够的低温诱导也不能开花。SPL(SQUAMOSA promoter-binding protein like)主要参与植物年龄途径调控开花时间等生长发育活动,但SPL是否参与成年荔枝植株不同发育状态影响开花,仍不清晰。本研究以末次梢处于不同成熟状态的‘桂味’盆栽荔枝为试材,通过低温处理,统计成花生物学效应,分析SPL基因在不
金针菇是我国主要栽培的食用菌之一。但是工厂化栽培金针菇需要长时间的低温处理以诱导子实体的形成,于是需要消耗巨大的能源。培育高温型金针菇是解决此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本研究以白色金针菇为实验材料,研究低温诱导金针菇菌丝向原基转变的分子机制,为高温型金针菇的培育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所得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一)获得棉籽壳培养基上黑暗培养的菌丝和低温诱导形成的原基;进行de novo转录组测序,共得到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是我国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特色果树,传统管理模式下,荔枝树体高大,可生长至十几米至几十米高,给生产管理造成不便。近年来,矮化栽培已成为我国果园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栽培模式,而矮化品种或砧木的开发利用是实现矮化栽培的重要途径。目前荔枝果园通常采取回缩修剪方式以控制株高实现矮化栽培,矮化种质资源缺乏有效培育和利用,矮化相关性状的发生机制与遗传规律尚不清楚。本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又称呕吐毒素,是饲料原料中污染最为严重的霉菌毒素,对养猪生产造成极大困扰。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作为植物提取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症及抗菌等生物活性。RES是否能够缓解DON诱导的仔猪机体损伤,目前尚未见报道。因此,本试验利用断奶仔猪及仔猪肠上皮细胞系IPEC-J2模型,分别在体内及体外研究RES对DON诱导的仔
土壤酸铝(Al)毒害是不可忽视的生态环境问题。矿区土壤酸化Al毒的改良已引起广泛关注。蚯蚓对土壤生态系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蚯蚓对土壤酸度的响应规律及其所能承受的精确阈值尚未揭示。蚯蚓对土壤中金属的迁移和转化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蚯蚓对土壤中Al的形态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共设计3个试验:首先,以矿区和非矿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pH和Al形态等酸化指标,以阐明两类土壤的酸化和Al的形态特征
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是雄性哺乳动物精子发生及具有生育能力的基础。精原干细胞移植技术在扩大优秀公畜配子供应、制备转基因动物、治疗不孕症、瀕危物种保护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在畜牧类大动物上精原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发展较为缓慢。精原干细胞移植技术成功的关键因素是SSCs增殖的培养以提供足够数量的SSCs和制备SSCs缺失而支持细胞功能完整的雄性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