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工业水污染问题频发,各方主体开始意识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实际经济利益行为的负面影响。其中国家层面环境意识的觉醒使得以政府为主导的环境治理行动出现。在对相关话题进行回顾时,笔者观察到发挥多元主体的互动作用是相当被推崇的一个治理角度,然而我国现行的多元主体治理模式主要面临双重困境。一是受到政府行政体制的限制。权威体制模式下中央政府的环境治理,在政策下达并实施的过程中被消解为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发展、忽视环境治理的实践模式。二是除政府主体外的其他多元主体很难找寻到自身的参与位置。为了清晰污染的产生、后果及其治理过程,本文以浙南X镇制革基地的环境治理过程为例,将其划分为三个整治阶段,通过历史性视角的梳理和回顾,探讨当地由于制革产生的污染问题。发现在环境恶化的总体趋势下,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表现出与以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同的发展策略,即发展的重心逐渐由经济为首转向经济与环境并行。另外,在环境治理行动中,企业所依仗的经济绩效随着治理力度的增加而逐渐衰退,民众始终未曾在实际行为上表现出明确的抗争情绪。环境治理过程中多元主体的角色和行动过程不一。本文发现,在污染治理过程中,政府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在总体发展目标的牵制下,其行动过程呈现总体环境治理的层级递进和阶段性经济优先或环境优先的单向行动;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的制造者和环境治理的受制者,主体身份相对被动,而由于经济重要性的衰退导致了企业话语权不断削弱,其行动过程呈现为与政府的利益合谋到退出当地经济市场或重组为具有污染治理能力的规范化企业;民众在整个治理过程中始终处于边缘化角色,极少数个体采取了有限的抗争行为,但在总体的多元治理过程中并没有找寻到合适的进入路径。在整个环境治理过程中,多元主体角色和行动过程受制于国家发展总目标,且环境意识与政策话语权紧密相关。多元主体的互动结果是政策文本与实践执行之间的不完全结合,同时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经历着从显性到隐性的转变。总的来说,在污染治理过程中,多元主体的参与形成一种相互依存和相互制衡的互动模式。其中,制度的转型是环境治理策略变动的重要原因。而政策文本与执行之间的偏差、政策制定的失衡、经济效益的相互制约与趋从、人情面子和利益关系以及政民关系的消解都是多元互动的失范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