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鲁迅的文学成就斐然。但在其文学巨匠的光辉的掩映下,他另外一个重要的身份被大多数人忽略了——他是一个翻译家。到目前为止,相对于鲁迅文学研究的丰硕成果而言,学界对鲁迅翻译及其翻译思想的研究称不上丰富。纵观鲁迅翻译思想的研究历程,大部分学者倾向于研究鲁迅翻译思想的某一组成部分,比如说“硬译”的翻译手法,这样片面的研究对评价鲁迅翻译思想的价值而言是有失公允的。随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翻译伦理理论在国内外的兴起,部分学者开始运用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对鲁迅翻译思想进行探讨。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鲁迅的“硬译”,仍鲜有从鲁迅翻译动机、翻译策略、翻译标准等多方面同时进行的研究。因此,本文以翻译伦理为理论借鉴,以鲁迅翻译思想为研究对象,结合其形成背景,对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标准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内蕴的伦理价值。本文主体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章研究鲁迅翻译目的中蕴含的“责任”伦理价值,文章认为传统伦理的“道义”“责任”论在鲁迅翻译思想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主要表现在出于对国家安危的担忧,翻译成为鲁迅唤醒麻木的中国同胞、寻求民族自立自强的武器。同时,翻译也承担起促进文学和语言的发展与完善、促进年青一代的成长与进步的责任。鲁迅以翻译为媒介,肩负起立人立国的重任,充分展示了其崇高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价值。第二章以劳伦斯·韦努蒂的存异伦理为借鉴,分析鲁迅翻译策略中的“存异”的伦理价值。研究表明鲁迅的翻译策略和韦努蒂的存异理论都是在归化策略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提出来的,都坚持“以异为异、挑战丰富自身”的“存异”的伦理价值。二者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能表现差异的翻译策略:“硬译”和“异化翻译”,弱小国家民族文本的选择和精英主义的读者选择。第三章结合安德鲁·彻斯特曼的再现伦理,挖掘鲁迅“宁信而不顺”翻译标准中“再现”的伦理价值。“宁信而不顺”完美阐释了“译文应是原文的忠实再现,不增不删不改”的再现伦理,这种再现既包含文字层面的保存差异又内含文化层面的对文化“他者”的尊重与学习。研究结果表明,鲁迅的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标准有着丰富的“责任”“存异”和“再现”的伦理价值。这些伦理价值的挖掘将有助于鲁迅翻译思想更深入的研究,也能为中国传统译论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为建立和发展现代中国特色翻译理论提供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