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猪是该病的唯一天然宿主。CSF对世界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是对世界养猪业危害最大的猪病之一。猪瘟最早于1833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出现,并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大洲。1954年,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了高效猪瘟兔化弱毒疫苗,使我国的猪瘟疫情得以迅速控制,并帮助许多国家根除了CSFV的威胁。上世纪90年代末期,涂长春等学者对中国各地区的CSFV进行了系统性流行病学调查,并通过基因测序等方法对中国的猪瘟毒株进行了分型,为世界猪瘟病毒数据库的完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经调查发现,中国同时存在基因Ⅰ型(1.1亚型)、基因Ⅱ型(2.1、2.2、2.3亚型)和基因Ⅲ型(3.4亚型),目前我国流行的毒株主要为2.1亚型,基因Ⅲ型仅在台湾地区存在。本研究基于对2016年-2018年本实验室接收的来自山东各地的CSF临床样品检测分析,对山东省CSF疫情进行了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包括临床病例的发病情况调查,送检样品的病理组织学检测、病原学检查、CSFV的分离鉴定以及CSFV-E2抗体的检测,并对E2基因进行了序列的测定及遗传变异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发病猪的症状表现不尽相同,急性病例以高热、神经症状、皮肤斑点状出血、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妊娠母猪会引起流产、死胎等症状;公猪表现为包皮炎、阴鞘积尿等症状;仔猪多有神经症状,表现为磨牙、后退、转圈、强直、侧卧及游泳状,甚至昏迷等。慢性病例主要表现持续发热、精神沉郁、腹泻、消瘦等症状,还会因继发或并发细菌或其他病毒感染使症状复杂化。该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从冬春多发转为目前的四季常发。急性病例的剖检病变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肾脏、胃肠道黏膜等全身组织器官广泛性出血,脾脏边缘出血性梗死;慢性病例除出血性病变外,特征病变为肠道黏膜溃疡。猪瘟组织病理学的特征病变为淋巴组织出血性坏死、病毒性脑炎及组织器官的广泛性出血。在送检的1716份样品中,经RT-PCR检测有207份CSFV阳性,阳性率为12.06%(207/1716)。CSFV-E2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在12709份血清中,阳性为9767份,占76.85%。经分群统计发现,种公猪、经产母猪、后备母猪、仔猪、育肥猪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9.34%、84.44%、83.25%、70.94%、67.66%。抗体检测结果表明,各猪场均高度重视种公猪、母猪的疫苗免疫,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水平都比较高,但对于仔猪和育肥猪的免疫多存在一定的问题,免疫状态欠佳,这可能是造成目前猪瘟多发的主要原因,当然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也是现在传染性疾病多发的重要原因。对分离到的41株CSFV进行了E2基因序列的测定,经同源性比对、遗传进化分析和突变位点分析发现,分离株大多为猪瘟病毒2.1d亚型,仅有1株为2.1b亚型;与参考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及推导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1.1%-96.2%和88.2%-98.4%,与2.1亚型的同源性最高;通过突变位点分析,发现糖基化位点发生了986NYAK-NYTE989的突变,推测是E2蛋白在疫苗免疫的压力下发生了与疫苗株HCLV相同的突变;抗原位点“717TTWKEYSH724”、“771LLFDGTNP778”、“829TAVSPTTLR837”均发生了突变,但突变后产生的影响需进一步研究,抗原表位“995YYEP998”未发生变化。综合上述研究结果,目前山东省CSFV的感染压力仍然很大,猪瘟疫苗的使用虽能够对猪群产生有效的保护力,但未彻底消除疫病发生风险,各规模猪场应加大疫苗免疫效果监测,调整优化疫苗免疫程序,健全生物安全措施,在综合防控的基础上,最终实现核心猪群的监测净化。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山东省CSF的流行病学资料,对于新型疫苗的研发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