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莫菲维与野燕麦杂交后代外源遗传物质的检测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37228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检验提莫菲维小麦与葡萄牙野燕麦远缘杂交后代的真实性,拓宽小麦的遗传基础,丰富小麦遗传资源,本研究采用染色体核型分析、C带分析以及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等方法进行了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亲本及杂交后代核型分析结果表明,父本葡萄牙野燕麦的染色体长度和臂比范围都最大,各后代株系居中,母本最小;后代株系的染色体长度大于母本染色体的长度范围(双单体后代除外),而包含在父本染色体的范围之内。母本的核型为2A,父本的核型为2B,不同后代株系的核型分别为2A或2B。通过对不同后代株系以及父本染色体的形状、长度、臂比和随体情况分析,发现不同后代株系中存在不同数量的父本染色体;TP1株系、TP2株系、TP3株系、TP4株系、单体后代1、单体后代2和双单体后代分别包含4对、4对、5对、1对、2对、2对和3对与父本相似的染色体。  比较分析不同杂种后代中核型与父本相似染色体的C带带型情况,发现它们的C带带型也与父本基本一致。所以,染色体C带更加明确地显示了后代中的确存在了父本的遗传物质。  处于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杂交后代根尖细胞基因组原位杂交显示,在有丝分裂前期的双线期和终变期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呈现黄绿色荧光杂交信号,而其它的染色体呈现橙红色荧光。TP55株系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有一条染色体的长臂发出黄绿色杂交信号,初步鉴定是提莫菲维小麦与葡萄牙野燕麦构成的易位系。  核型分析、C带以及基因组原位杂交等研究结果一致证明提莫菲维小麦与葡萄牙野燕麦远缘杂交后代的真实性。同时,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小麦属与燕麦属之间的可杂交性,为小麦属的远缘杂交范围进一步扩大提供依据,为小麦育种寻找更多的优良基因来源提供基础。
其他文献
期刊
Anti-ischemic therapy remains a challenge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hypoxia response pathways.Hypoxia-inducible factor (HIF)-1 is a heterodimer transcription fac
Lappaconitine (LA) 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postoperative and cancer pain control.LA exhibits excellent analgesic activity with a longer effective time than com
品牌,是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国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2007年年底,云南大益茶业集团以5500万元人民币中标央视黄金时段广告段位,引起业界震动,并入选了当年茶界十大
Fibronectin (FN) is a main component of extracellular matrix (ECM) in most adult tissues.Under pathological conditions,particularly inflammation,wound healing a
试验于山东农业大学教学基地和作物高产生理实验室进行,选用高蛋白品种XB023、KB008,高脂肪品种豫花15、郑农花7号,高O/L品种818和8130,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品质类型花生品种生理特性与品质形成差异机理,初步探明了不同品质类型花生籽仁蛋白质、油脂组分及含量,油脂中O/L比值等主要品质性状的形成过程及机理,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不同类型花生品种间生理性状的差异在花生籽仁形成过程中,叶片
棉花是重要的纺织工业原料。杂交棉能显著提高产量,适度改良品质、提高抗逆性,因而能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些研究表明棉花的F_2代存在杂种优势可以利用,这就意味着制种成本可以大幅降低。本试验应用我国的陆地棉强优势杂交种中29、中46、中48、鲁棉研15和湘杂棉2号及其各自亲本为材料,比较了5个棉花杂交种与其亲本在田间表型、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方面的杂种优势表现。分析了不同杂交种F_2、F_3世
我当记者整整12个年头了。在这期间,有1篇作品获得1986年全国好新闻奖,两篇作品获得自治区好新闻奖,8篇作品获得《新疆日报》年度好新闻奖。回顾走过的这段路程,在好新闻的
The chemokine receptor CCR5 is an important anti-HIV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drug target owning to its pivotal role in HIV-1 viral entry as a co-receptor
玉米分蘖对籽粒产量的影响是争论了近一个世纪的问题。在20世纪初,及时除去玉米分蘖在某些地区是很普通的。因为保留下的分蘖会从主茎吸收大量养分,而它只能长一小果穗,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