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近年来,对Wilm s肿瘤基因(Wilm s tumor gene,WT-1基因)的研究中人们发现,WT-1基因除了在胚胎肾、脾和白血病中有表达外,在上皮性卵巢肿瘤中也有表达,还有学者认为WT-1可作为识别某些卵巢上皮性肿瘤的敏感指标。WT-1蛋白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识别并结合特异的靶DNA进而进行转录调节,虽然WT-1基因在最初被定义为抑癌基因,但近来的研究表明它却也扮演着致癌基因的角色。目前WT-1在卵巢肿瘤中异常表达的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可能与基因突变、DNA甲基化及组蛋白去乙酰化有关。随着研究的广泛开展,人们已经在WT-1反义基因治疗以及WT-1基因疫苗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肿瘤的免疫性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视角。卵巢是女性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各种激素间存在着十分精密的协同或拮抗作用。研究显示绝经后妇女的卵巢癌发病率明显高于生育期妇女,而绝经后妇女体内内分泌变化主要是性腺激素水平的变化;相反,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多次妊娠的妇女体内的促性腺激素处于较低水平,性激素水平较高,卵巢癌发病率较低。过去20余年来,女性性激素调节基因表达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内分泌与卵巢肿瘤间关系密切的认识。内分泌因素是卵巢癌发病过程中最重要的高危因素已成为共识。雌孕激素作为女性体内重要的性激素,通过各自的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虽然目前其作用机制及其对卵巢上皮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尚不明确,但内分泌治疗仍为卵巢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卵巢浆液性癌(ovarian serous carcinoma,OSC)为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其病程进展快、容易发生转移,复发率和病死率均较高,至今尚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目前仅以血清CA125和阴道B超最有价值,但缺乏特异性和敏感性,用于筛查的意义不大。60%~70%的OSC患者就诊时病灶已超出盆腔范围,5年存活率较低,徘徊在25%~30%,已成为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一种恶性肿瘤。本文通过对55例卵巢浆液性癌中WT-1、ER和PR表达情况的检测,评估三者与临床病理指标(年龄、肿瘤大小、分化、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腹水)间的关系和三者之间的关系。旨在为卵巢浆液性癌的临床诊断和内分泌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1.选取的55例卵巢浆液性癌组织均取自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病理研究所2008年8月至2012年5月间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最后结果为卵巢浆液性癌的标本。患者年龄在32—74岁之间,均为初诊。术前患者均未接受放疗或化疗,临床病历资料完整。2.将标本制作成病理切片,并行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组织中WT-1、ER和PR的表达情况。3.用SPSS19.0软件实现数据统计,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 P<0.05判定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WT-1、ER和PR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指标(年龄、肿瘤大小、分化、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腹水)间的关系和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1、WT-1表达情况在临床病理指标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ER表达情况在临床病理指标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除腹水组(P<0.01)外,PR表达情况在临床病理指标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4、WT-1的表达水平和ER间有相关性(P<0.05),而与PR表达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的表达水平和PR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1、卵巢浆液性癌中,WT-1、ER和PR均有表达,其表达率分别为96.4%、74.6%和29.1%。WT-1可以作为新的靶点,为OSC基因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ER、PR的表达情况可用于判断肿瘤对激素的敏感性,有助于内分泌治疗。2、WT-1、ER表达水平与OSC的临床病理指标(年龄、肿瘤大小、分期、组织学分化、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腹水)间无明显相关性,因此不能作为判断肿瘤生物学行为的依据。3、已有文献报道腹水与卵巢癌的预后有关,而本研究得出PR表达水平与有无腹水间有显著相关性(P<0.01),因此有无腹水联合检测PR表达的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为OSC的预后判断提供线索。4、WT-1的表达水平与ER呈正相关(P<0.05),提示二者可能都作用于OSC的发生进展过程,阐明其作用机制可为OSC的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