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龚滩是一座位于乌江峡谷中的偏僻小镇,但它自古以来就是川(渝)、黔、湘三省之间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特别是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由于龚滩险滩的形成,它成为了渝东南地区最重要的食盐转运地,其经济繁荣一时。龚滩也是巴人的故地,巴人及其后裔土家人在此世代生息,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龚滩还有我国西南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吊脚楼群,不讲究“规矩”以及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是它最大的特点。悠久的历史、繁荣一时的经济、具有土家族特色的地域文化和保存完整的吊脚楼群,使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巴渝第一古镇”。龚滩的历史非常悠久,但它的繁荣却是从明朝中叶、龚滩险滩的形成开始的,上下的货物必须在此“搬滩”转运,龚滩成为了乌江上最重要的物资转运地,食盐成为了当地最重要的货物。不过随着航道的改善,转运业的衰落,龚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迅速走向了衰落。这和因交通困难导致贫困,交通改善促进经济发展的一般常识正好相反。龚滩处于乌江中游的一个峡谷之中,它所在的位置并不适合建镇,不过因为“搬滩”的需要不得不建在哪里。由于地势的狭窄,整个古镇只有一新一旧两条与乌江平行的两条街道,其中老街是龚滩的精华所在,吊脚楼和公共建筑都位于老街。龚滩的地形虽然不佳,但是当地人最大限度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使龚滩成为了人与自然相融合的典范。龚滩所在的酉阳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这里最主要的民族是土家族,因此当地的民俗、艺术都带有浓厚的土家族风格,各个方面和汉族都有一定的区别,其中摆手舞是土家族特有的歌舞形式。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家族和汉族的区别越来越小,其特有的民俗、艺术现在已经成为了亟待拯救保护的对象。在传统建筑方面,吊脚楼是龚滩最具特色的建筑形式,沿江的吊脚楼群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同时它也是既扩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又对环境破坏最小的的典型代表,它是龚滩最靓丽的风景线。公共建筑方面,规模都不大,形式基本相似,都为一进四合院,和其他地区的古镇比较起来并不突出,但是每座公共建筑都是龚滩历史文化的缩影。由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乌江下游将修建电站,龚滩将被淹没,古镇被迫搬迁,这使古镇受到极大的破坏,如今当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发生冲突时,一般都偏向经济,龚滩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既然古镇的搬迁是不可避免的,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在搬迁中使古镇的损失减到最低,尽可能的保护古镇。在这方面,我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