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各地经贸交流日趋频繁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下,蚊媒传染病对健康的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上世纪90年代初期,深圳市龙岗区由于流动人口大量涌入、环境卫生条件不佳,疟疾流行情况严重。随着气象、景观因素的改变和防疫工作的加强,龙岗区的疟疾已经得到有效地控制,但乙型脑炎、登革热等疫情的加重给该区蚊媒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带来新的挑战。本研究主要对气象因素及该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地理环境变化对蚊媒种类、密度和对蚊媒传染病发生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和讨论。研究目的:1.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深圳市龙岗区乙脑、登革热和疟疾等疾病的流行特征和趋势进行时空分析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探索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Information System, GIS)空间分析技术在龙岗区蚊媒传染病研究领域的综合应用。2.了解深圳市龙岗区蚊类种群构成、密度以及季节消长规律,分析成蚊密度和气象因素、景观结构的关系,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Remote Sensing, RS)技术绘制全区域成蚊密度分布图,为媒介蚊虫防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收集龙岗区蚊媒传染病监测数据和人口学数据,建立数据库,并和龙岗区数字地图进行连接,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疾病分布情况制图。以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龙岗区蚊媒传染病发病率进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其中空间自相关计算、疾病地图绘制由空间统计软件包GeoDa实现;应用时空扫描统计方法分析疾病时空聚集区,数据处理在SaTScan软件中进行。2.对龙岗区进行连续的蚊虫监测,监测工作共涉及龙岗区下辖的10个街道,收集同期气象资料,建立SARIMA模型进行成蚊密度时间序列分析。选择两个研究现场进行成蚊密度与景观关系的专项调查,第一个研究现场位于龙岗区中部街道,第二个研究现场位于龙岗区东部街道,调查期间采用诱蚊灯捕获法捕捉蚊虫,并使用GIS采集器记录捕蚊点位置信息。获取日本先进对地观测卫星(Advanced Land ObservingSatellite, ALOS)影像,以监督分类方法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类。以捕捉点半径800m范围内提取地类景观信息并计算比例,进行成蚊密度和景观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影像的支持下进行全区域成蚊密度分布预测。研究结果:1.龙岗区蚊媒传染病发病率时间变化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1)1993-1994年的高发病率阶段,该时期为深圳市疟疾暴发后的延续阶段,病种均为疟疾;(2)1995-2000年的局部流行阶段,该阶段发病率较前一时期大幅降低,病例也仅有疟疾一种。(3)2001年后的散发阶段,该阶段龙岗区蚊媒传染病月发病率基本维持在0.2/10万以下。此阶段发病的病种增多,除疟疾病例报告外,还出现登革热和乙型脑炎病例。2.龙岗区蚊媒传染病发病高峰始于春夏之交,并持续至秋季。龙岗区四季温和湿润,适合多种医学蚊虫繁殖。龙岗区蚊媒传染病的季节发病规律与疾病媒介的消长规律基本一致,说明媒介是蚊媒传染病传播的重要因素。3.1993-2000年间龙岗区街道蚊媒传染病发病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SaTScan共探测出2个时空聚集点,I级聚集区包含龙岗、坪地、坪山、坑梓4个街道,聚类半径9.84km,年发病率187.2/10万,相对危险度30.46;II级聚集区包含平湖和布吉街道,聚类半径4.76km,年发病率100.1/10万,相对危险度17.83。4.调查期间共布放诱蚊灯1616盏,捕获成蚊25789只,对所有捕获的蚊虫进行鉴定,具有医学重要性的主要蚊种共有4属10种。其中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共捕获21884只,占84.86%;其次为白纹伊蚊,共捕获2318只,占8.99%。5.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成蚊密度的预测结果较为准确,气象因素中平均气温、降雨量和日照时数对成蚊密度的高低均有影响。6.龙岗区的景观因素影响成蚊密度的分布,成蚊密度高的地区集中于龙城、龙岗街道中心地区。研究结论:目前龙岗区蚊媒传染病处于散发的态势。龙岗区存在多种媒介蚊虫,具备媒介蚊虫适宜生存的气候条件和各类景观生境,一旦存在蚊媒传染病的发生条件,该区有可能发生蚊媒传染病的流行,提示应加强蚊媒监测和做好蚊媒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本研究从龙岗区成蚊密度的空间分布特点和环境景观变化情况,探讨了影响成蚊密度消长的主要气候、景观环境因素特点,为今后更有效地进行蚊媒疾病控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