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普及过程中,受当前高考政策和人才选拔制度的限制,普通高中“升学预备”的基本任务决定其办学必定会出现“同质化”现象,这是普通高中对现有高考制度和生源市场(家长和学生)需求的一种自我调整。但就当下社会舆论与政策批评的意见分析看,“同质化”是指在过度的应试竞争中,学校过度关注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综合素养的培养。为破解过度“同质化”的弊端,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国家教委要求普通高中实践多样化、特色化办学。TJ附中积极参与上海市教委提出的“特色普通高中”项目,在创建过程中受到很多阻碍。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重审当前我国普通高中属性和任务,结合个案学校具体事例重点关注我国“普通类特色高中”政策实施现状,并在TJ附中的行动研究基础上思考普通类高中“特色”内涵。通过分析教育转型期中档层次的大学附中在特色创建过程中所遇困难的成因,积极探索特色高中创建的有效途径和策略。为目前“特色普通高中”创建项目实施提供有效的案例支持和一些借鉴。从调查问卷发现:升学率制约下功利化的“理工素养”培育导致作秀现象;“实验班”政策实际抛弃了逾七成非实验班学生;做加法的特色课程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目前对教师评价制度和绩效工资政策使学校缺乏有效激发教师改革内驱力的手段。经访谈和案例研究发现:快出成绩的心态,使政策制定和执行都有些“急功近利”。国家课程计划的统一落实要求限制了学校自主办学的空间,客观上造成学校只能做加法,而特色课程往往游离于普通高中“升学准备”任务,学校仅靠特色创建的表现,无法获得家长和社会的认可。过于理想化的政策目标给基层学校执行带来困惑和压力。普通高中的特色的实质是,学校独有的、能区别其他学校的一种稳定的价值表现,它体现在教与学的过程、方法、制度、事件之中。特色创建的关键在于合理定位创建目标。基于普通高中“大学预科”的属性,普通高中尤其是大学附中应根据学校的育人目标,通过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在占大部分课时的国家基础课程中实施特色创建,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逐步打造学校独有的、稳定的风格。研究表明,虽然大多数教师都认同学校要可持续发展需要实施特色创建,但现有的评价体系制约了教师参与改革的热情。建议通过招生制度改革推出普通高中分类教育政策;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下放更多权力,让学校能够根据自己的育人理念自主构建学校的课程结构、自主设计课程实施途径;并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并转变评价模式,那么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就能真正地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