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通过左心室楔形心肌组织块模型,研究离体状态下内膜、M层和外膜起搏对心肌组织块的跨壁复极离散(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TDR)及相关电生理参数的影响。另实验以甲醛注射法制作在体犬窦房结损伤模型,分别给予左室内膜、M层和外膜起搏对在体犬心肌电生理各项参数的影响,进一步验证TDR增大是双心室或心外膜起搏诱发多形性室速的重要电生理机制,探讨采用心室M层起搏技术改进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Therapy, CRT)的起搏方式,进而减少或者避免外膜起搏引发心律失常的可能风险。研究方法离体实验部分:健康杂种犬,24只,15~20Kg。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台式液灌流,n=12)和伊布利特组(伊布利特溶液灌流,n=12)。所有犬均制作左心室楔形心肌组织块模型,并同步记录跨室壁心电图及心内膜、M层及外膜心肌细胞动作电位。观察心内、外膜及M层起搏时,各层心肌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APD)及TDR的变化。采用程控电刺激,探讨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律失常诱发率的影响。在体实验部分:取健康杂种犬12只,采用甲醛注射法制作窦房结损伤模型,采用同步记录犬体表心电图和内膜、M层、外膜三层心肌细胞单向动作电位(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s, MAP)的方法,测定不同部位起搏时的三层心肌细胞单向动作电位时程(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s duration, MAPD)、TDR、不同心肌细胞层传导时间等电生理参数。并以记录电极以起搏点为起点,沿着心尖至心底方向,间隔1cm和3cm处分别刺入记录电极同步记录不同起搏方式下1cm、3cm处三层心肌MAPD、TDR和1cm、3cm处三层心肌激动顺序、时间。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0软件,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内膜起搏、M层起搏、外膜起搏之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两两比较,如方差齐性,采用SNK-q检验(Student–Newman–Keuls,SNK test)进行检验;如方差不齐性,采用Dunnet t检验。离体实验部分正常对照组与伊布利特组之间的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在体实验部分,注射伊布利特前和注射伊布利特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性。结果1、离体实验部分:(1)在正常台氏液灌流时,相同频率刺激下,不同部位起搏时心肌细胞APD无显著差异(P>0.05)。在任何起搏部位下,均表现为M层细胞APD最长,外膜细胞APD最短,内膜细胞APD介于二者之间。伊布利特溶液灌流时,相同起搏部位下,三层心肌细胞APD较正常台氏液灌流时均有不同程度延长(P <0.05)。但不同部位起搏之间相比,各层心肌细胞APD无显著差异(P>0.05)。在任何起搏部位下,均表现为M层细胞APD最长,外膜细胞APD最短,内膜细胞APD介于二者之间。(2)正常台氏液灌流条件下,分别行内膜、M层、外膜起搏时,三者之间两两比较:TDR和Tp-Te间期有显著差异。以外膜起搏时,TDR和Tp-Te间期最长,内膜起搏和M层起搏之间无明显差异(P=0.748);伊布利特溶液灌流条件下,相同部位起搏,同正常台氏液灌流相比,TDR、Tp-Te间期显著增大(P<0.001)。行内膜、M层、外膜起搏,三者之间两两比较:TDR和Tp-Te间期有显著差异。以外膜起搏时,TDR和Tp-Te间期最长,内膜起搏和M层起搏之间无明显差异(P=0.638)。(3)不同灌流条件下,相同部位起搏,各层心肌激动顺序无差异。相同灌注条件下,不同部位起搏,各层心肌细胞之间的传导时间有显著差异。外膜起搏时,TM-Epi显著长于内膜起搏或M层起搏时TM-Epi(P <0.05),内膜起搏和M层起搏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4)在正常台氏液灌流条件下,外膜、内膜、M层起搏发生期前收缩和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分别为25%(3例)、0%(0例)、0%(0例),外膜起搏和内膜起搏或M层起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层起搏和内膜起搏相比,无明显差异。在伊布利特溶液灌流条件下,外膜、内膜、M层起搏发生期前收缩和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分别为58.3%(7例)、17%(2例)、25%(3例),外膜起搏和内膜起搏或M层起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层起搏和内膜起搏相比,无明显差异。2、在体实验部分(1)固定心室起搏频率为60次/分。内膜、M层、外膜MAPD在不同部位起搏条件下无显著差异(P>0.05)。在任何起搏部位下,均表现为M层细胞最长,内膜细胞次之,外膜细胞最短。相同起搏频率下,给予伊布利特注射后,相同起搏部位下,三层心肌细胞MAPD较注射伊布利特前均有不同程度延长(P <0.05)。但不同部位起搏之间相比,各层心肌细胞MAPD无显著差异(P>0.05)。在任何起搏部位下,均表现为M层细胞MAPD最长,外膜细胞MAPD最短,内膜细胞MAPD介于二者之间。(2)固定心室起搏频率为60次/分的前提下,①在内膜起搏、M层起搏和外膜起搏之间比较,TDR有显著差异;②在同一起搏频率下,以外膜起搏时,TDR间期最长,其与内膜起搏相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01),与M层起搏相比较,同样有显著性差异(P <0.001);而内膜起搏和M层起搏之间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③注射伊布利特后,同一起搏部位,TDR较使用前均有明显延长。内膜起搏、M层起搏、外膜起搏三者之间比较,TDR有显著差异(P <0.001);三者之间两两比较,以外膜起搏时,TDR间期最长,其与内膜起搏和M层起搏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01)。而内膜起搏和M层起搏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同离体实验相似,相同部位起搏,各层心肌激动顺序不变。但是不同部位起搏,各层心肌细胞之间的传导时间有显著差异。不同起搏部位之间两两比较,外膜起搏时,TM-Epi显著长于内膜起搏或M层起搏(P <0.05),内膜起搏和M层起搏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注射伊布利特后,相同部位起搏,TEndo-M、TM-Epi与注射伊布利特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不同部位起搏,各层心肌细胞之间的传导时间亦有显著差异(P <0.05)。不同部位起搏之间两两比较,外膜起搏时,TM-Epi显著长于内膜起搏或M层起搏时TM-Epi(P <0.05),内膜起搏和M层起搏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4)注射伊布利特前后,不同部位起搏,采取程序性刺激,均未诱发出期前收缩和室性心动过速。(5)固定心室起搏频率为60次/分。在1cm处,行内膜起搏、M层、外膜起搏时,对三层心肌细胞MAPD无显著影响(P>0.05);TDR以外膜起搏时为最长,其与内膜起搏或M层起搏相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01),而内膜起搏和M层起搏之间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3cm处,行内膜起搏、M层、外膜起搏时,对三层心肌细胞MAPD无显著影响(P>0.05);TDR以外膜起搏时为最长,其与内膜起搏或M层起搏相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01),而内膜起搏和M层起搏之间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6)在距离起搏点1cm处,内膜起搏时为心内膜最先激动,依次为M层、心外膜(心内膜→M层→心外膜);心肌外膜起搏时,心外膜最先激动,依次为M层、心内膜(心外膜→M层→心内膜);M层起搏激动顺序为M层最先激动,依次为心内膜、心外膜(心内膜←M细胞→心外膜)。同样M层与外膜传导时间(TM-Epi)存在显著差异。内膜、M层及外膜起搏时,不同起搏部位之间两两比较,外膜起搏时,TM-Epi显著长于内膜起搏或M层起搏(P <0.05),内膜起搏和M层起搏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在距离起搏点3cm处,内膜起搏时为心内膜最先激动,依次为M层、心外膜(心内膜→M细胞→心外膜);心肌外膜起搏时,心外膜最先激动,依次为M层、心内膜(心外膜→M细胞→心内膜);M层起搏时,心内膜最先激动,依次为M层、心外膜(心内膜→M细胞→心外膜);同样M层与外膜传导时间(TM-Epi)存在显著差异。内膜、M层及外膜起搏时,不同起搏部位之间两两比较,外膜起搏时,TM-Epi显著长于内膜起搏或M层起搏(P <0.05),内膜起搏和M层起搏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无论是离体条件下还是在体环境下,M层起搏和内膜起搏相比,并未增加业已存在的TDR,但同外膜相比,可有效避免因心肌激动顺序改变而引起的TDR增加,并可有效防止TDR增大相关性心律失常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