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卫星遥感的祁连山区积雪特征研究

来源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Gwmgde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积雪作为一种特殊的下垫面,以高反射率、低导热率以及融雪水文效应对地球能量和辐射平衡以及水分循环产生深刻的影响。祁连山积雪资源丰富,由于低温高寒,降水的一部分以冰雪等固体形式被储藏起来,成为天然的固体水库,是甘肃省河西内陆区河流的发源地和径流形成区。祁连山积雪不仅为干旱的河西走廊绿洲灌溉区农业提供了大量的水资源,而且是河西走廊经济建设的基础,是河西人民赖以生存的命脉,所以及时了解祁连山积雪资源时空变化状况尤其是对于处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甘肃省显得更为重要。本文利用2000年3月-2003年3月三年的500m分辨率的MODIS/MOD10A2积雪数据来研究祁连山区积雪的年变化特征,并利用由2000年3月-2006年12月七年的MODIS/MOD10C2积雪数据和1996-2002年11-4月的近七年冬半年的区域积雪分布数据结合而得到的1996-2005年11-4月的5km分辨率的十年冬半年积雪数据来研究祁连山区冬半年积雪的年际变化特征,并建立了雪线高度与温度和降水要素的定量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就祁连山区积雪年变化而言,累积降雪的时期为9月至翌年的5月,雪盖频率的最大峰值出现11月至翌年的1月期间,次峰值出现在5月,基本与前人的结果相一致。(2)祁连山区季节性雪线年变化明显,雪线高度均在3700m以上,除夏季较高之外,其他各月雪线平均高度均在4000m左右,其中7月份雪线最高,12月期间雪线的高度最低,这与该区气温与降雪特征有关。三段中西段雪线最高,中段次之,东段最低。(3)通过对祁连山区三大内陆河流域的雪线高度分布的分析发现,各流域积雪雪线高度年变化各有特点,不同流域积雪的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尽相同,但谷值均出现在夏季7月前后。西段疏勒河流域的积雪年变化呈现明显的“双峰型”,最大峰值出现在11月末至12月初,次峰值出现自春季的5月中期。中段的黑河流域,多雪期出现在10月至2月和5月,多雪期的积雪变率不大。东段的石羊河流域,积雪自9月积雪开始增多11月底达到最大,5月次大。(4)祁连山区十年平均的冬半年雪盖频率空间分布状况为祁连山区冬半年积雪平均分布呈西段最多、东段次之、中段最少的特征。祁连山区不同频率积雪所分布的平均高度的基本趋势为雪盖频率越大分布的高度也越高,积雪平均分布在3500-4500米高度;(5)就三段的雪盖频率而言,东和中两段积雪是在1998年冬最少,1998年冬后呈增加的趋势,东、中两段平均积雪出现频率变化幅度很接近。而西段从1996年冬开始是持续增加的趋势,而且积雪平均出现频率明显要比东、中两段高很多。(6)祁连山区雪线高度的年际变化为:东、西两段冬半年都表现出雪线降低的趋势,东段雪线降低的趋势较西段明显。而在中段冬半年雪线高度是略有升高的趋势,但趋势不明显。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流域的雪线高度都是呈现降低的趋势,石羊河流域的雪线高度降低程度最大,黑河流域次之,疏勒河流域最小。(7)通过相关分析得到雪线高度与平均温度和同期积雪日数的关系最显著。基于以上分析我们选取利用平均温度及同期积雪日数两个变量建立与雪线高度的定量关系。
其他文献
从法律、企业会计准则以及实际操作等3个方面逐一论证无船承运出口业务收入确认时点,认为将船离港日作为无船承运出口业务收入确认时点符合无船承运业务的法律特征,满足中国企
阐述我国港口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指出我国港口低碳经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主要问题是能源结构单一化和高碳化,资源、环境在港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被忽视,技术
2015年6月上旬的欧佩克会议决定,下半年产量目标维持3000万桶/日。国际油价小幅盘整,伦敦布伦特原油现货价全月在61~66美元,桶,月平均64美元/桶,环比下降2.8%。全球原油即期运输各船型
近几年众多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使得企业会计人员所面临的业务越来越多、越来越错综复杂,从而迫使他们需要不断学习来提升会计业务技能。考虑到当前这类企业在国际背景下的
为明确基于碳交易的水运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江苏省为例,分析水运的低碳性、碳交易原理和发展形势,重点分析水运产生的碳交易对江苏省经济的影响,认为加强水运业发展可以加快
博物馆,是人类历史文化的宝库,承担着传承文化、记忆历史的重任。为了更好地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博物馆文本英译似乎成了必不可少的历史需求
为了探讨IGFBP-2、PTEN蛋白表达与犬乳腺肿瘤生物学行为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V法对临床收集的71例乳腺肿瘤,4例非典型性增生和6例健康犬乳腺组织中IGFBP-2和PTEN蛋白的表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对企业如何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我国企业当前发展现状来看问题频现,比如企业生产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和生态破坏、食品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