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患者焦虑抑郁患病率、心内科医师对焦虑抑郁识别情况、冠心病患者患焦虑抑郁障碍影响因素及评估双心治疗模式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选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就诊及住院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100例冠心病患者,对入组患者发放焦虑抑郁量表(HAMD及HAMA),并由精神科医师在旁边指导,探究焦虑、抑郁的患病率及心内科医师对焦虑抑郁的识别情况。第二部分:选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及内蒙古自治区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收集180例,对入组患者发放自制《基本情况调查表》(附录1),分析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影响因素。第三部分:选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及内蒙古自治区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冠心病患者符合我国2010年颁布的《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标准》的诊断标准。焦虑、抑郁心境障碍诊断符合国际神经精神科简式访谈问卷(M.I.N.I)访谈及根据美国精神障碍统计和诊断标准第五版(DSM-V)。共入组180例,入组的冠心病患者均接受常规的心内科治疗,治疗组在心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焦虑抑郁药物(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百洛特)治疗,用法为5mg/日早口服,如无副作用,3天以后渐加量,治疗量为10-20mg/日早口服,后维持该治疗量。3月后分别比较入院时、第一个月、第二个月、第三个月的相关量表得分及临床指标,评估双心治疗模式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临床效果。主要统计方法有: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并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或者配对样本t检验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第一部分:冠心病患者的焦虑症患病率为39.6%,抑郁症患病率为21.7%,焦虑抑郁并存的患病率为18.4%,心内科医师对冠心病患者中患焦虑抑郁的识别率为26.0%。第二部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吸烟史、饮酒史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付费形式(?~2=5.752,P<0.05)、就诊次数(?~2=8.337,P<0.05)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三部分:在双心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中,发现治疗组的HAMA下降程度远高于对照组(t=26.658,P<0.05),HAMD下降程度也远高于对照组(t=24.139,P<0.05);同时,治疗组的左室射血分数上升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t=6.423,P<0.05),N-端脑钠肽前体下降程度(t=2.200,P<0.05)、超敏C反应蛋白下降程度(t=2.429,P<0.05)、肌酸激酶同工酶下降程度(t=2.309,P<0.05)显著高于对照组;MORISKY依从性量表评分比较发现:治疗组的服药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t=4.824,P<0.05);WHOQO-BREF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析:治疗组的生理领域(t=8.914,P<0.05)、心理领域(t=6.626,P<0.05)、社会关系领域(t=4.991,P<0.05)、环境领域(t=6.288,P<0.05)都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1.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冠心病患者患有焦虑抑郁障碍的比例较高,但心内科医生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识别率较低。2.在冠心病患者患焦虑抑郁障碍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发现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吸烟史、饮酒史与焦虑抑郁障碍无明显联系,但与付费形式、就诊次数有关。3.在双心治疗临床效果的研究中,发现治疗组患者比对照组,在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方面效果显著,同时对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肌酸激酶同工酶、C-反应蛋白、N-端脑钠肽前体等指标的治疗效果更佳,服药依从性及生活质量也相对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