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原发性心肌病中最常见的类型,死亡率较高。DCM患者心肌组织和形态不同程度的改变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室壁收缩及舒张运动不同步广泛存在于DCM患者,造成血流动力学改变,最终引起心力衰竭,成为其主要的死亡原因,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及生活质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是目前治疗心衰较有效的方法,通过改善室壁运动的协调性,从而增加心脏有效射血,是临床治疗心力衰竭的一项重大突破。以往通过评价心肌电活动不同步作为CRT的入选指标,但是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判断患者心脏机械运动同步性成为临床的研究热点,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有重要意义。超声因其无创、经济、可重复性强等特点,成为临床首选的检查方法。目的:本研究探讨应用组织运动二尖瓣环位移成像技术(tissue motion mitral annular displacement,TMAD)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机械收缩同步性的可行性,旨在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效、准确的数据。方法:选择在我院诊治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作为研究组(DCM组),共38例,同时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N组)。首先对两组受检者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同步记录三导联心电图,应用Simpson’s法测量两组受检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在呼气末获取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二维动态图像,包括心尖长轴切面、心尖四腔心切面、心尖两腔心切面;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 time three 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RT-3D)获取左心室全容积图像,将采集的二维动态图像和三维全容积图像导入QLab软件,进行脱机分析。打开2DQ模块中TMAD模式,软件半自动追踪二尖瓣环相对心尖的位移,得到二尖瓣环位移曲线,分别测得两组二尖瓣环六个位点(前间隔、后间隔、前壁、侧壁、后壁、下壁)的收缩期位移达峰时间(TP),计算出二尖瓣环收缩期位移达峰时间标准差(TP-SD)、二尖瓣环收缩期位移达峰时间最大差(TP-DIF),比较两组参数,并分析TP-SD、TP-DIF与LVEF相关性。采用3DQ Advanced软件对三维图像进行分析,获得DCM组左心室16节段收缩末期容积达峰时间标准差(Tmsv16-SD),16节段收缩末期容积达峰时间最大差(Tmsv16-DIF)并分别与DCM组TP-SD、TP-DIF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DCM组LVEDV、LVESV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023、16.643,P均<0.01);DCM组LVEF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12,P<0.01);2.DCM组6个位点的TP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28、t=6.869、t=7.507、t=6.616、t=5.631、t=4.738,P均<0.01),与健康对照组比TP-SD、TP-DIF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77、t=6.781,P均<0.01);3.TP-SD、TP-DIF与LVEF均呈负相关(r=-0.645、r=-0.513,P均<0.05);4.TP-SD与Tmsv16-SD、TP-Dif与Tmsv16-Dif均存在正相关(r=0.643,P<0.01、r=0.563,P<0.05)。结论:1.DCM患者心腔不同程度扩大,左心室收缩功能明显减低,并普遍存在左心室收缩运动不同步。2.左心室收缩功能与其室壁运动的同步性密切相关,室壁运动同步性越差,左心室收缩功能越差。3.TMAD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和左心室内收缩运动同步性,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