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民初,中国处在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期,在文学领域,新文学逐步取代了日渐失去活力的传统文学。在中国新文学的诞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翻译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翻译文学是如何进入中国的呢?从整体上看,翻译文学的输入取决于宏观和微观两个因素,宏观因素是指译入语社会对外来文学的急切需求,这种需求是输入翻译文学的根本动因。微观因素是指译者的个人翻译行为,当译者感到上述的社会需求时才会进行翻译活动,以便产生翻译文学,这种翻译文学本质上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它会被译入语社会的读者群体所接受,并使译入语社会的作家群从中受到启发,进而影响其以后的文学创作,而新产生的文学作品则符合译入语社会新的文化需求和审美观点,并代表着译入语社会的文学发展方向。本文共包括三个章节,引言部分通过援引文化派翻译理论,论述本文研究方向和研究技术手段的可行性,介绍翻译文学的定义和地位,得出本文所围绕的三个主题:翻译文学产生的原因、翻译文学的创作以及翻译文学的影响。第一章围绕翻译文学产生的原因展开,运用演绎法和归纳法,探讨宏观(译入语社会的需求)和微观(译者的个体翻译行为)两方面的因素。第二章针对翻译文学的创作,宏观方面探讨当时中国译界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微观方面论述译者面临当时译界混乱的形势所做出的选择,讨论其翻译思想、文本选择、翻译语言等具体影响翻译文学文本的技术路线的选择。第三章解决翻译文学的影响,从两个方面入手,宏观上探讨译介活动的结果对译入语社会的贡献,微观上探讨翻译文学对曾朴本人文学创作的影响,找出翻译文学和译入语社会文学创作的关系。曾朴,出生于1872年,逝世于1935年,他的一生正好经历了中国社会的巨大转型期,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作家,还是一位熟练掌握法文并积极投身法国文学译介活动的翻译家。在他的身上,清晰地折射出了翻译文学从引入到影响译入语社会的运作程序。本文的主旨就是透过曾朴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活动,研究这个运作程序,探究翻译文学影响译入语社会文学发展方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