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内镜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与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对胆总管结石清除率、术后胰腺炎、出血、消化道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肝功能变化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5年3月至2017年1月于天津市南开医院行治疗性ERCP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共计3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大切开组(EST组)200例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组(s EST+EPBD组)196例。纳入标准:年龄≥18周岁;核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agli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腹部CT断层扫描、腹部超声或EUS确诊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可行ERCP取石;既往胆囊切除术后或近期拟行胆囊切除术者亦可纳入。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APTT延长2倍;血小板计数<50×109/L)或合并严重肝脏疾病者;术前已合并急性胰腺炎;曾行胃大部切除术;胆管下段明显狭窄;合并肝胆胰系统恶性肿瘤;既往行EST或EPBD;合并其他基础疾病不能耐受ERCP治疗者。术中分别记录胆总管直径、胆总管结石大小、结石数目、X线暴露时间、手术操作时间等。术后24h行血细胞常规分析,术后12h、24h行血、尿淀粉酶检测,48h行肝功能指标化验。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12h、24h、48h的体温,腹部体征及鼻胆管引流液的情况(量及性状)等。结果:两组的的一次取石成功率、X线暴露时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EST组(17.5%)与s EST+EPBD组(5.7%)机械碎石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05)。两组术前肝功能与术后48h肝功能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48h肝功能指标变化值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EST组(4.5%)与s EST+EPBD组(3.6%)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64>0.05))。EST组(1.5%)较s EST+EPBD组(1.0%)术后出血的发生率高,但两者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67>0.05)。EST组与s EST+EPBD组术后均无消化道穿孔发生。EST组术后总体并发症高于s EST+EPBD组(6.5%VS 5.6%)。结论: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是治疗胆总管结石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短期内其不增加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术后出血、穿孔的发生率,并减少了术中机械碎石的使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