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体脑分析新方法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xu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体脑分析意义重大且充满挑战。大脑作为人体的最高级神经中枢,内含各类神经递质、活性氧、氨基酸、离子及酶等物质,这些物质的异常会导致连锁反应,对大脑细胞和组织造成损伤,并可能诱发重大疾病,比如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症、抑郁症等。然而由于缺少合适的工具对相关的物质进行原位、实时监测,目前许多疾病的具体致病机理仍不明确。电化学原位检测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时空分辨率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活体脑内相关物质的实时分析。因此,基于微型电极的活体脑电化学分析一直是在分子基础了解生命系统和揭示生理、病理的重要手段。然而大脑内部微环境复杂,富含与待测物相似的各类物质及生物硫醇,且神经细胞自发活性极易受外来信号尤其是电信号的干扰,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传感器的检测误差及对神经元的扰动。本论文针对传感器在活体脑应用中遇到的挑战,提出了以下解决思路:(一)设计合成靶标分子的识别探针,利用探针修饰的传感器对相关物质进行特异性检测,提高传感器的选择性。(二)针对活体内高浓度的生物硫醇对Au-S键构建的传感器干扰,通过末端乙炔基在Au表面的自组装,设计构建基于Au-C≡C界面的传感器,以避免活体环境中生物硫醇的干扰,提高传感器的稳定性。(三)针对伏安法对脑内神经元自发电信号的干扰,发展光电化学传感器,光激发而电输出,不外加电信号对靶标物进行检测,以避免电信号对脑内神经的干扰。基于以上策略,研究工作内容如下:(1)通过末端乙炔基在Au表面的自组装,发展了基于Au-C≡C界面的电化学传感器。与Au-S-C自组装界面构建的传感器相比,该传感器展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和出色的稳定性,包括更大的电流、更负的势电位、更快的电子传输速度及出色的抗硫醇干扰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入设计合成的Fe2+特异性电化学识别探针和DNA-MB内参比分子,构建了高选择性比率型Fe2+电化学传感器。该传感器展现出高准确度和高选择性,对0.2-120μM浓度范围内的Fe2+响应良好并被成功应用于MCAO小鼠和AD小鼠脑内Fe2+的实时监测和准确定量。研究表明,MCAO小鼠和AD小鼠海马、皮层和纹状体脑区的Fe2+与正常小鼠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升高。通过将该传感器与荧光等方法相结合,研究发现,AD模型小鼠脑内环腺苷酸对Fe2+进入细胞有调控作用。该研究为AD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2)利用Au-C≡C界面,进一步将根据单胺氧化酶A(MAO-A)抑制剂结构设计合成的MAO-A探针与DNA-MB内参比分子共修饰到电极表面,构建了高选择性比率型MAO-A电化学传感器。该传感器准确度高,当MAO-A活性在0.6-40 m U m L-1范围时,jp/jpR值与MAO-A活性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120μU m L-1。该传感器被成功用于正常小鼠(C57)和AD小鼠(APP/PS1)脑内单胺氧化酶的活性测定。研究发现,与正常小鼠相比,AD模型小鼠皮层和丘脑MAO-A活性分别增加了127±7%和178±10%。借此工具,MAO-A被发现可以通过瞬时受体电位M2通道(TPRM2)调控细胞内Ca2+的浓度,该研究在分子层面为AD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依据。(3)发展了无需外加电场的传感器,该传感器利用Au NRs等离子共振效应成功实现了对活体鼠脑中化学信号的光电分析,既避免了外加电场对神经元自发活性的干扰,也为大脑中化学信号和电信号的同时获取提供了新策略。首先,合成了最大吸收波长为785 nm的金纳米棒(Au NRs),将其修饰到锐钛矿型的Ti O2纳米管阵列表面后,Au NRs在785 nm的光激发下产生SPR效应,其光生电子转移到Ti O2的导带,其表面ONOO-探针中的电子与光生空穴中和并阻止了Au NRs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复合,从而形成电流,通过建立光电流大小与ONOO-浓度的关系,开发了基于SPR效应对ONOO-进行光电分析的方法。当ONOO-浓度为10 n M-60μM时,微传感器光电流与ONOO-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最终,该传感器表现出高准确度、高稳定性、高选择性以及高重现性,被成功用于急性高血压模型小鼠脑部皮层ONOO-浓度的检测。研究表明,正常小鼠相比,急性高血压模型小鼠皮层ONOO-提高了89.6%。该研究利用Au NRs等离子共振效应将光电化学传感器的激发波长拓宽至近红外区,首次实现了活体鼠脑中化学物质的光电分析,为脑中化学信号和电信号双模信号的同时获取提供了新方法。
其他文献
卵菌是类真菌微生物,具有与丝状真菌相似的形态特征,可引起腐霉病、疫霉病、霜霉病和白锈病等多种破坏性的植物疾病,但在进化关系上与异型、双鞭毛的金褐藻相近。随着基因组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大量卵菌基因组被测序完成,为我们研究卵菌系统进化和致病因子分析提供了机会。但专性生物营养型和半生物营养型病原体的分子基础或进化的研究还不完善。本研究利用全基因组同源性分析方法对National Center for B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与油料作物,内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与矿物质,同时也是嗜钙作物。为探究施钙对酸性红壤花生抗病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设计相关试验并调查分析了施钙处理对南方酸性红壤种植的花生常见病害的影响;通过高通量测序比较了施钙与对照下对钙敏感花生品种湘花2008在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微生物、根系内生微生物及叶际微生物真菌与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差异;同时通过转
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是猪群中引起免疫抑制的重要病原体,能诱导细胞发生凋亡。目前疫苗免疫仍然是预防该疾病的主要手段,但因PCV2毒株变异快、疫苗保护期短、现有疫苗交叉保护效果差等问题,单纯的疫苗免疫不能根除PCV2的感染。PCV2属于免疫抑制性病毒,在与宿主共同进化时,为了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清除,不断建立复杂的机制来生存,依靠单一药物很
双生病毒科菜豆金黄花叶病毒属病毒依赖烟粉虱以持久循回方式传播,病毒的CP蛋白在烟粉虱的传毒过程中至关重要。已有研究表明烟粉虱与病毒之间的互作关系差异显著,与不同的烟粉風隐种、不同的寄主植物以及不同的病毒或者同一病毒的不同株系组成的不同组合有关,但烟粉虱传播双生病毒的分子机制研究较少。苎麻花叶病毒(Ramie mosaic virus,RaMoV)是在我国新发现的双组份双生病毒,通过烟粉虱传播扩散。
草鱼出血病长期制约我国草鱼产业健康发展。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和草鱼(Ctenopharymgodon idellus)同属雅罗鱼亚科,赤眼鳟抗GCRV免疫分子的功能探讨可为草鱼抗病育种机理研究提供丰富的研究模式。本论文主要研究先天性模式识别受体TLR7亚家族(TLR7、TLR8和TLR9)在赤眼鳟和草鱼抗GCRV时所发挥的作用,结合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
中国当前正处于土壤发生分类与土壤系统分类两种体系并存并向土壤系统分类过渡的阶段。两种分类体系均以土壤发生学原理为指导,深入研究土壤的发生学特性有利于全面地认识土壤形成过程并合理地进行土壤系统分类。水耕人为土是指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植稻土壤类型,其对应于中国土壤发生分类体系中的水稻土。本研究旨在探讨湖南典型母质发育水耕人为土的发生学特性,揭示成土母质和成土环境对水耕人为土发生学特性的影响及其发生分类
嵌入式(Near surface mounted,简称NSM)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d polymer,简称FRP)加固方法因加固效果好、适用范围广和施工难度低而受到国内外工程界的青睐,以磷酸镁水泥(Magnesium phosphate cement,简称MPC)作为界面黏结剂的MPC-NSM-FRP加固方法能有效弥补传统环氧树脂黏结剂耐久性能的不足,延长被加固结构的服
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和竹叶花椒(Zanthoxylum armatum DC.)均属于芸香科花椒属植物,是在我国种植和食用最为广泛的两个种,采收时果实一般分别呈红色和绿色,分别俗称花椒和青花椒(本文分别将二者称为红花椒和青花椒)。花椒果皮因其独特的辛麻味被广泛用作调味品。近年来花椒的种植规模增长迅速,而目前对花椒的基础研究,尤其是风味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品质
血液检测是临床分析多种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近年来,血液循环系统中出现了两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即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和胎儿有核红细胞(Fetal nucleated red blood cells,fNRBCs)。通过对CTCs或fNRBCs进行检测、富集和分析,可以分别应用于非侵袭性的癌症诊断和无创产前诊断(Non-invasive prenat
矿区土壤镉(Cd)铅(Pb)复合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其治理与修复迫在眉睫。植物稳定修复技术因具有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矿区土壤重金属固定及植被恢复。矿山生态型华中蹄盖蕨为铅锌矿区筛选出的优势植物,可用于Cd、Pb污染土壤的植物稳定修复。然而,目前基于Cd、Pb复合污染条件下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以矿山生态型华中蹄盖蕨为研究对象、非矿山生态型为对照,通过盆栽试验,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