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借用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研究《鹿鼎记》英译本中的异化策略。历来研究金庸小说英译的论文,大多只关注其归化的一面,再引用目的论、勒弗维尔的操纵论等理论加以阐释,而较少注意到异化的一面。本论文从异化翻译的角度入手,则可以弥补金庸小说英译研究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韦氏提出“异化翻译”,出发点是反抗欧美国家把持的文化霸权主义。考虑到中国在与英美等西方国家文化交流中的不平等地位,再考虑到金庸小说较高的艺术价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韦氏的理论,对金庸小说英译研究来说,显然也有较大的意义。“异化翻译”,具体来说,既包括译者对非主流文本的选择,又包括具体的异化策略。值得注意的是,韦氏所谓的“异化翻译”,与“通顺翻译”是并行不悖的。也就是说,“异化翻译”不一定是不通顺的,“异”可以体现在内容上,不一定只在语言上。这是从译文的角度来看;从原文的角度看,作者进行异化翻译,一般也都是出于两个目的:一是传递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二是再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有鉴于此,本文也从语言、内容两个方面入手;语言上,主要探究个性化语言的翻译;内容上,则主要探究民族文化的翻译。金庸小说的语言有较明显的独创性,小说中的人物,也是各人有各人一副口吻:就内容而言,金庸小说有中国文化“百科全书”的美称,融地理、历史、风俗、宗教等各方面知识于一炉。因此,选择这两个方面研究,能比较全面地看出译者翻译中的得失。本文研究发现,《鹿鼎记》英译过程中,译者在上述两方面都比较忠实于原文,采用了各种异化策略,力图保留原文的特色。直译几乎贯穿了《鹿鼎记》翻译的始终,涵盖了《鹿鼎记》民族文化与作者个人特色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为了防止异化过度,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作者还采用了其他一些辅助性的策略,主要有加注(包括译作首页的词汇表,文中夹注,以及过度翻译)以及选择性异化(如对次要信息归化处理,或是省略不译等)。正如韦努蒂所论,异化翻译不一定是不通顺的翻译,这些辅助性策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异化译文的可读性。总而言之,《鹿鼎记》的英译本,之所以比《书剑恩仇录》更成功,之所以能赢得学者的广泛好评,而没有沦为一般的快餐读物,就是因为译者的这些异化翻译策略,在极大程度上再现了原作的文学和文化价值。《鹿鼎记》英译本因异化得不够充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本文结合韦氏的“精英读者”论,提出探究性的建议:鼓励更彻底的异化翻译异;同一个原文文本,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可以并存,前者针对精英读者,后者面向一般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