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立足于现代背景,旨在为解决现代人的时间困境及生命困境、德性困境提供一个可能的哲学选择。在主要着重时间-现在和时间-未来的现代社会,对时间-过去(传统)的研究因其不在场而在场,反而显得相当重要。以历史反思的方式处理过去(传统)已被证实具有某些不可避免的缺欠,而以审美观照的方式亦即回忆审美的方式看待过去(传统)却可能弥补这一缺欠。在对回忆审美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如下问题势必被提出并得到回答:为何是回忆审美?回忆是什么?回忆如何发生?回忆如何成其为回忆?回忆何为?回忆审美的问题源于现代人的现代处境。一方面现代性危机需要借助传统(过去)资源来化解,另一方面对传统(过去)的敬仰本身以艺术(审美)作品的方式存活于现代。因而,文学艺术书写的问题必须得到注意,何况自古典开始它就与回忆与遗忘难舍难分。在古典美善相乐与现代审美德性缺失的对观中,善的维度彰显出来,并内涵回转(回忆)古典价值的要求。回忆问题经个体经验触发应运而生。回忆的概念从词源上与“艺术”、“沉思”、“灵感”、“真理”、“纪念”等关系密切,从中可见“回忆”涵摄真善美合体。作为哲学-艺术概念,它在哲学史、文论史上一直与审美紧紧相连,并被赋义、区分而逐层脱落古典涵义。虽然时有哲人学者为其招魂,重申其古典价值,但从总体上,它还是落入现代圈套,成为日常回忆(自觉记忆)。古典“回忆”与当代日常回忆的主要区别在于古典融合性价值与现代区分性价值,后者甚至沦落为商品,看似“专业”实则丧失了个体性。从回忆概念入手却必须进入具体回忆(文学为体现)事件。通过宇文所安的研究管窥中国古典文学,回忆无时无处不在,并具有理想性、断片性、意象性等特征。中国古典浑融一体的回忆在普鲁斯特《追寻逝去的时光》中区分为自觉与不自觉。在后者的文学(审美)描述中,回忆诸要素和特点更为清晰,内外张力更为明显,且与主体、遗忘、现实、信仰、共通感等关联。中西文学(审美)作品均表明具体回忆事件的复杂性,除个体性意义更有纪念性价值,由此需要从回忆事件重新出发。对回忆事件的探讨关涉其(物质和精神)世界、时间、空间等层面。德勒兹多样统一且涵盖回忆(文学)的四重世界因牺牲细节差异和忽略文本之外的世界而需加改善,由此可区分自觉回忆、不自觉回忆及灵魂回忆(三者亦如阶梯),并提取作为本源回忆的灵魂回忆和作为回忆形式的(审美)艺术。在时间结构上,从古典时期的圆形时间观到现代线性矢量时间观的转变也是时间从单个具体性、生活性、自由组织性的区域时间向普遍抽象的、生产性的、非自由性的世界时间的转变。回忆对此正有逆返回转之作用。从作为时间基座的空间角度看,回忆通过它将物质和精神世界重新交还给时间,使得身处时间困境中的现代人能够在自身与外界的适当关联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在。作为回忆质料的“亲历共在”呼之欲出。完成回忆事件的剖析之后,回忆的动力(对真理的爱欲)、目的(美善相乐)、形式(审美艺术)、质料(亲历共在的此在践履)等四方齐全,其意义也自然流露。回忆作为亲历共在的审美,对现代性真理、德性的相对化和现代人交往伦理和信仰缺失有纠偏意义,使现代人找到个体生命安放之所,最终助益于现实世界的恳挚践履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