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了解乳腺癌患者不同病程阶段抑郁、焦虑发生情况;2.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评价心理干预对改善乳腺癌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的效果。
方法:
第一部分采用自编癌症患者社会人口学状况调查表筛查温州315例乳腺癌患者和105例年龄、性别和社会状况等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人群,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受试者抑郁、焦虑情况。
第二部分符合纳入标准的56名乳腺癌患者随机分组进入心理治疗组(28例)和临床管理组(28例),进行为期12周共9次的心理干预(认知行为疗法)或临床管理,并在最后一次干预完成后的第4周和第12周(入组后第16周和第24周)进行随访。在基线、第2、4、6、8、10、12、16、24周完成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估,分析组间及组内自身前后差异。
结果:
第一部分结果:(1)患者组抑郁、焦虑得分(7.78±4.57;8.57±5.12)与对照组(3.07±2.42;3.89±3.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发生抑郁、焦虑的比例(55.6%;59.7%)与对照组(8.6%;13.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病例组之间:术前组(6.22±3.81;7.17±4.29)与术后组(9.21±4.82;9.39±5.10),术前组与康复组(7.90±4.57;9.16±5.63)比较,得分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01);术后组和康复组得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第二部分结果:(1)心理干预组在干预结束后(第12周)和最后一次随访时(第24周)的抑郁、焦虑的治愈率显著高于临床管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12周:F=14.57,P<0.001;F=11.98,P=0.002;第24周:F=10.16,P=0.006; F=12.21,P=0.002)。(2)两组在各时点的抑郁、焦虑评分及减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AMD-17:F=10.43,P=0.002;HAMA: F=7.79,P=0.008;HAMD)-17减分率:F=9.73,P=0.003; HAMA减分率:F=13.45,P=0.001)。
结论:
1、乳腺癌患者在术前、术后、康复期各个阶段其抑郁和焦虑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2、不同治疗阶段乳腺癌患者的抑郁、焦虑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不同,其中以术后组最重,康复组其次,术前组最轻。
3、心理干预组和临床管理组对乳腺癌患者伴发抑郁、焦虑的改善均在第2周末起效,但在干预结束(第12周)和最后一次随访(第24周)时,心理干预组疗效明显好于临床管理组。
4、从抑郁、焦虑水平变化趋势看,心理干预组在第2周起效后,经过前6周快速下降后放缓下降速度,整个干预过程评分持续下降。临床管理组在第2周起效后,没有保持下降趋势,而是出现反弹,且在整个干预过程中反复出现这种情况,在12周干预结束后疗效甚微。
5、在随访期,心理干预组和临床管理组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均得到进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