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大力发展阶段,但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造成的产业结构落后、技术水平低下、生态破坏严重等难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对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进行反思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党的十六大提出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它是在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顺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大趋势,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及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共赢的必然选择。由于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对区域新型工业化进程进行测度十分必要。本文以分析我国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为核心,在全面阐述工业化、新型工业化以及区域新型工业化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相应的评价原则和标准,构建了包括工业化进程、工业化结构、工业化科技含量、工业经济效益、信息化发展状况、工业化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工业化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7个方面反映新型工业化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包含26项指标。在对指标体系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我国除西藏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区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大致情况,并对这30个省、市(自治区)的新型工业化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分类,发现我国区域新型工业化进程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差距。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区域新型工业化综合发展水平大致呈东高西低的格局,总体上东部和沿海地区发展最好,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黑龙江、浙江、山东、福建、辽宁位于前十位,而贵州、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江西、广西这些地区排名比较靠后,基本上都属于西部地区,剩下的地区排名居中,位于中部或中西部地区。可见在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方面,东西部差距比较大,西部地区没有一个城市进入前十名。在对我国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同时对造成区域新型工业化进程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影响因素和各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从总体上提出促进区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对策建议。除此之外,还探讨了适合各地区的新型工业化的实践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