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长江源区植被盖度变化对高寒草甸蒸散过程的影响,在长江源区选择坡向、坡型和坡度趋于一致植被覆盖度分别为92%、65%和30%的高寒草甸建立了天然观测场,采用小型蒸渗仪称重法观测计算不同覆盖条件下的高寒草甸蒸散量,分析了不同时期蒸散的动态变化特征和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92%、65%和30%覆盖情景下高寒草甸在2007年的总蒸散量分别为314.7mm、289.5mm和246.2mm;在2008年则分别为347.5mm、309.3mm和267.3mm。实际蒸散量的变化趋于一致,均表现为生长期实际蒸散量最大,生长后期次之,再者是生长前期,冻结期实际蒸散量最小。且随着植被盖度降低,蒸散量呈减小趋势,且盖度变化对生长期蒸散量的影响尤为显著。(2)高寒草甸的蒸散过程的月变化均表现为:1-4月份,高寒草甸的日均蒸散量随着植被盖度的降低呈现增加趋势,5-12月份,随着植被盖度的降低,日均蒸散量呈现减小趋势。不同盖度下的高寒草甸的蒸散量均在7月份达到最大值。(3)在2007年,随着植被盖度的降低,高寒草甸的水分盈余累积量分别为37.2mm、62.3mm和105.6mm,其中7月份亏损的水分最多,8月份盈余的水分最多;2008年高寒草甸的累计水分盈余则为155.2mm、182.5mm和223.4mm。其中7月份盈余的水分最多,亏缺水分最多的是9月份92%高盖度下的高寒草甸,这主要是由月降水量的差异所致。(4)在观测期内,不同盖度下的高寒草甸还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变化和昼夜变化。影响不同时期高寒草甸蒸散的主要因子有所不同:影响生长前期和后期蒸散的主要因子有:气温、地温和表层土壤水分;生长期主要有:气温、地温、相对湿度、降水和土壤水分。气象条件在生长前期和后期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蒸散的变化,而下垫面条件则在生长期对蒸散有着重要的影响。(5)以蒸渗仪测得高寒草甸的实际蒸散量,结合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所得参考作物蒸散量,二者作商得出固定的作物系数来计算实际蒸散出入较大,不能用固定的作物系数来计算实际蒸散。以动态的作物系数计算实际蒸散,与蒸渗仪实测蒸散进行拟合。在生长前期和后期得到回归模型Kc=p1Rn+p2Ta+p3u+p4W+p5;生长期得到Kc=p1Rn+p2Ta+p3P+p4u+p5W+p6类型的回归模型;冻结期得到回归模型Kc=p1Rn+p2Ta+p3u+p4,式中p1、p2、p3、p4、p5、p6为拟合参数。计算值与实测值的之间较好的相关性及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了该模型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