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多发病,被列为癌前疾病之一,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血清胃蛋白酶原是胃蛋白酶的无活性前体,可以分为两个亚型:PGⅠ、PGⅡ,血清胃蛋白酶原的变化可以反映胃粘膜的功能与形态。通过检测血清PGⅠ、PGⅡ,探寻CAG中医证型与胃蛋白酶原的相关性,从而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1在文献研究和请教本专业专家基础上,按照统一标准制成临床调查表。2运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2012年9月-2013年1月就诊于河北省中医院门诊和病房符合CAG的病人进行调查。搜集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胃镜表现及其他相关资料,填写临床调查表,并按统一标准进行综合量化。3根据胃镜和病理诊断分为单纯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IM)、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ATP)三个组别。4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找出发病与年龄、性别、病程、诱发因素、不良嗜好及胃蛋白酶原含量的关系。5对61例CAG患者进行证候分类,进行PGⅠ、PGⅡ的测定,分析中医证候与含量水平的关系。6运用统计学分析CAG患者不同证候的胃蛋白酶原的分布规律,分析胃蛋白酶原与病理的相关性,从而探索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161例CAG患者中,CAG患者20例,CAG伴肠化患者23例,CAG伴不典型增生患者18例。其中男性病例30例,女性病例31例,女男比例为1:1.03;病程多为5~10年,所占比例为40.98%,病程1~5年者占31.15%,病程10年以上者占18.03%,病程1年以下者最少,占9.84%;年龄分布在54.86±11.61岁,最小28岁,最大78岁,年龄分布在51~60岁所占比例最高,为32.79%,其次为61~70岁,为24.59%,再次为41~50岁,为19.67%,31~40岁为13.11%;各年龄段男女性别构成无显著差异(P>0.05)。2观察病例中患者的主要症状为胃胀(63.39%)、胃痛(60.66%)、口苦(34.43%)、泛酸(29.5%)、纳食减少(27.87%)、口干(21.31%)、烧心(21.31%)、舌质红(50.82%)、暗红(21.67%)、瘀斑(8.2%)、舌苔黄(45.9%)、腻(42.62%)、脉滑(44.26%)、弦(29.5%)。3CAG中医证候分型:肝胃不和证16例、浊毒内蕴证15例、湿热中阻证13例、胃络瘀阻证7例、脾胃虚弱证5例、胃阴亏虚证5例。4PGⅠ含量方面:肝胃不和证>浊毒内蕴证>湿热中阻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浊毒内蕴证、湿热中阻证、肝胃不和证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于胃络瘀阻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弱证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络瘀阻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弱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PGⅡ含量方面:浊毒内蕴证>肝胃不和证>湿热中阻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与湿热中阻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浊毒内蕴证、脾胃虚弱证、胃络瘀阻证、胃阴不足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浊毒内蕴证与肝胃不和证、湿热中阻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中阻证与肝胃不和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浊毒内蕴证、脾胃虚弱证、胃络瘀阻证、胃阴不足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证与胃络瘀阻证、胃阴不足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肝胃不和证、浊毒内蕴证、湿热中阻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阴不足证与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弱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肝胃不和证、湿热中阻证、浊毒内蕴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络瘀阻证与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肝胃不和证、浊毒内蕴证、湿热中阻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AG的患者中医证候多为肝胃不和证、湿热中阻证、浊毒内蕴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其中以肝胃不和证、浊毒内蕴证、湿热中阻证最为多见。2胃络瘀阻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弱证患者PGⅠ含量低,湿热浊毒证、湿热中阻证患者PGⅡ含量高,其中浊毒内蕴证升高更明显。3CAG患者PGⅠ降低与胃粘膜萎缩有关,PGⅡ升高与肠上皮化生、假幽门腺化生、不典型增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