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以下简称“六普”),截止2010年,我国人口约为13.4亿,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约为1.78亿,65岁以上老人约为六千万人,并以年均八百万人的速度持续增长。另据“六普”补充调查显示,全国城乡空巢老人比例分别为49.7%和38.3%。从“六普”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老龄化状况目前虽然谈不上严峻,但是因为一些可以预见的因素,诸如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执行,人民生育观念的改变以及其它经济社会层面的因素,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老龄化问题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也考验党和政府的智慧与能力。集中养老模式在我国因为历史的原因,长期处于较为低级的发展水平,种类单一,管理缺位,从业人员水平低下,加之我国传统的孝文化的影响,传统的居家养老目前仍是我国老年人养老模式的主要选择。由于上述原因,社会舆论和普通民众的心理对把父母送入集中养老机构的行为普遍较为抵触。目前社会舆论和公众心理上对集中养老依然缺乏正确的认识,通常错误地把集中养老与机构养老等同起来,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反作用于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成为除了固有的需求不足以外的另一制约我国集中养老模式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论述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著作中,恩格斯提到在未来“社会公共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随着老龄化的持续发展,新时代的小规模家庭结构无论从养老资源还是养老成本上都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在日益增多的“四二一”结构的家庭中,即使有传统道德伦理的约束,客观上养老也很难再被简单认为是一家一户的私人事务。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目前并不是养老供需矛盾最为尖锐的时刻,因为大多数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口还没有养老需求,养老资源需求的供需矛盾预计会在计划生育计划开始实行之后的年轻人需要尽抚养义务的时候集中爆发出来,届时,传统的家庭养老将必然难以为继。其实,集中养老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并非机构养老,其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逻辑关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随着老龄化的推动刚性需求的增加,人民群众对养老模式的选择更加趋于理性,集中养老模式在我国必将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本文是以赋予集中养老模式新的解释为基础,通过文献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借鉴国外新型集中养老模式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空巢老年人”的集中养老模式构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了关于“空巢老人”集中养老模式的构建问题的选题意义和背景,陈述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结构情况;第二部分是相关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了本文涉及到的一些学术概念的定义的解释,从社会学的角度通过AGIL模型来对“空巢老人”集中养老的合理性问题进行分析,在经济学的角度,主要是从生产资料所有关系的改变和供需平衡原理阐述集中养老模式构建的必然性;第三部分主要叙述了我国“空巢老人”养老的现状及问题,在尊重城乡二元结构现状的同时,叙述了“空巢老人”养老存在的相关问题;第四部分主要描述了西方先进国家集中养老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集中养老模式构建的指导性意义,以及在尊重东西方文化上的巨大差异的基础上,对我国的能够产生一些积极性的启示。其中主要研究了美国多层次的集中养老体系,以及最近兴起的“社区照顾”模式,这些模式很好的与我国的居家养老的传统相匹配。第五部分是我国“空巢老人”集中养老模式的构建,这其中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介绍集中养老模式构建的必然性,第二个层次是提出具体的集中养老模式构建的意见和建议,对我国“空巢老人”集中养老模式的构建提出了一定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