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民间信仰一直被视为愚昧落后的封建迷信而受到官方及知识分子的排斥或贬低;近年来,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信仰受到了海内外民俗学、人类学及历史学学者的普遍关注,形成了不少著名的分析模式、结出了累累硕果,但这些分析模式大多集中于对“结构”“象征”的探讨,将民间信仰与仪式视为文化现象或社会现象而未能立足民众的现实生活进行考察。所以大多难以回答:当前中国民众,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民间信仰及仪式呈现出什么特点?民间信仰及仪式为什么在历经文革摧残、科学更加普及的今天,在中国,尤其在中国农村地区大有复兴之势? 本文针对陕西岐山地区展开的田野调查试图回答以上问题。该地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间信仰与仪式极为盛行的地方,当地的各种民间信仰与仪式渗透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与之水乳交融,因此更多地作为一种生活现象而存在。理应从“生活世界”的概念出发,回归民众的具体生活情境进行聚焦于微观层面、行动主体体验的剖析。基于这种立场,本研究对采取了民俗学研究中的“生活整体”取向,以共时性为视角,对建国后当地民众的民间信仰与仪式行为进行了考察;研究的方法以田野调查为主——充分采用了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辅之以文献研究的方法。 论文详细介绍了当地在生活中借助各种大小不一的仪式所开展的人神鬼之交。第一章首先介绍了岐山地区的生态环境及人文底蕴,尤其是其人神鬼三界并存、互动的民间信仰体系,作为全文的背景。第二章展现了文革时期在国家作为外力强行中断当地的民间信仰实践后,当地人神鬼之交转向“后台”秘密操作,又在文革结束政策松动后迅速复兴,并与政府达成了新型关系;正是在当地民间信仰与仪式实践的“断”与“续”间,国家与地方社会的相互关系得以呈现。第三章介绍了当地人神鬼之交的时间与空间,认为当地的民间信仰及仪式行为就在以个体或家庭为单位于家宅之中举行的、应和着自然及人生节点的“日常”行为,以及以村落庙宇为特定神圣空间人神共娱的庙会所体现的“非常”之间有规律地进行着切换。第四章分别介绍了当地民间信仰与仪式行为的主体——以女性为主的信众、经师、神婆以及法师,讲述了各种主体获得身份的过程及其在人神鬼之交的问题上所扮演的不同角色。第五章则详细介绍了当地两个颇为重要的仪式——以人神之交为特色的赎身礼和以人鬼之交为特色的“散花米”——之过程,来强调民间信仰与仪式行为在当地民众生活世界之中的相辅相成。第六章是对调查点当代民间信仰的构成以及特点的描述。人、鬼、神三者共存是当地民间信仰的宇宙观。无论是鬼界还是神界,都是当地信众根据现实世界臆想出来的。把自己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想法寄托在臆想的鬼神世界中,希望在那些世界中得到实现。正因为有着如此的宇宙观,才使得当地的民间信仰显示出其独特性来。 通过对当地民间信仰及仪式行为的详细介绍和分析,本文研究指出,当地民间信仰与仪式的兴盛正是由于其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人”这一主体的功能引起的。鬼神信仰带来的人神鬼之间的互动其实充当了在风险、灾难包括种种不确定性来袭时当地民众心理承受力的“减震器”,人神鬼之间的互动所投射的其实是当地人对现实秩序在主观生活世界里的重新安排;正是借助于鬼神信仰及相应的仪式行为之独特实践,当地民众营造了其独特的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