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冠心病心律失常昼夜节律与子午流注时辰规律的联系。2.判断冠心病心律失常影响因素的统计模型。方法本课题属于资料分析研究方法。制定规范的调查表,调查2002年2月~2006年8月在广东省中医院住院,期间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并确诊为冠心病患者的住院资料,按照原始病案资料如实填写病人临床资料、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及心脏彩超等其他辅助检查结果。采用叶任高、陆再英主编的《内科学》(第六版)确立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周仲瑛主编的《中医内科学》(第1版)确立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辨证分型为:心血瘀阻证、气滞心胸证、痰浊闭阻证、寒凝心脉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心肾阳虚证、正虚阳脱证、气虚血瘀证9型。根据多元统计样本含量估计原则进行样本含量估计。时间标准,昼夜节律采用24小时计时法,子午流注时辰,源自陈述堂的《子午流注说奥》。建立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将收集到的调查资料进行整理,数据量纲的数值化,录入电脑,建立EXCEL数据库。将不同中医证型再分别归入虚证、实证、虚实夹杂组及阴证、阳证组。患者心电现象的24小时昼夜节律为圆分布资料,采用PEMS3.1软件,应用微机辅助,将24h视作360°角,把每小时进行角度转换,分析总体样本及各组样本的圆分布资料的平均角,并行假设检验。采用SPSS13.0二值及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冠心病室性早搏发生的影响因素。应用相关分析方法,依据相关系数,分析室性早搏与其他类型室性心律失常,室上性早搏与其他类型房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用EXCEL绘出各型心律失常频数折线图,直观表达心律失常发生的频数。结果1.一般情况共入选病例520例。患者年龄范围36~103岁,平均年龄71.45±0.87岁。其中男性265例,女性255例。中医证型分组中,虚证27例,占5.19%;实证388例,占74.62%;虚实夹杂证105例,占20.19%。心血瘀阻证472例,占90.77%。阴证133例,占25.58%;阳证387例,占74.42%。患者冠心病患者常见心律失常为室性早搏及房性早搏,其次为房性心动过速。2.圆分布分析520例冠心病患者、133例阴证患者、387例阳证患者、472例血瘀患者、27例虚证患者、388例实证患者及105例虚实夹杂证患者,24小时各种类型心律失常发作的高峰时间点,均在0:30:00左右,对应于十二时辰的子时(23:00~1:00)范围。3.多因素分析用二值及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性别,年龄,疾病史,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情况,吸烟,饮酒,EF值,E/A比值等因素对子时室性早搏的影响。(1)室性早搏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进入方程的指标是虚证、服用倍他乐克、地高辛及左室收缩末容积。其中虚证及服用2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减少室早的发生,左室收缩末容积增加则增加室早的发生。(2)室性早搏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进入模型的参数为:左室收缩末容积、虚证及服用倍他乐克。其中:左室收缩末容积增大可增加室早的发生。虚证、服用倍他乐克可减少室早的发生。4.相关分析各种类型心律失常均呈偏态分布。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室性早搏与成对室早,室速、室性二联律、室性三联律的昼夜各时间点两两之间均有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0.172~0.403:室上性早搏与室上速、房性二联律、房性三联律的昼夜各时间点两两之间均有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0.224~0.449。5.心律失常频数折线图分析根据每个时辰各型心律失常发作频数,作折线图可表述各型心律失常发生的最低时段。经图象直观显示,室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发生频数最低点在巳时范围内。室上性早搏、室上速发生频数最低点亦在巳时范围。结论本研究证实了冠心病心律失常存在着明显的昼夜节律,其发作高峰在夜半子时,低谷在晨起后的巳时。多因素分析表明,左室收缩末容积增加,可增加室性早搏的发生,倍他乐克通过改善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发生起保护作用。研究的核心结果与中医“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的理论不谋而合,证明了中医时间医学“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理论的科学性,并把现代动态心电图的心电学指标与中医子午流注时辰规律、脏腑辨证结合起来。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证实了中医时间医学理论的科学性,运用现代医学检查手段能够为中医时间医学的研究提供帮助。本研究结果与国内外报道的严重心脏事件发作高峰存在“晨峰”现象有着截然相反的结果,但两者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发生于午夜对冠心病各种恶性心血管事件是否有预示作用?冠心病各型心律失常的发作并不是严重心脏事件的发生,而是后者的先兆,是发生严重心脏事件的内在基础,这就为我们临床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治未病”,未病先防,为制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降低冠心病严重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提供了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