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和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 ReHo)分析法,比较缺血性卒中患者与正常人脑区局部的功能强度的异常位点,观察针刺治疗前后脑区局部功能强度的变化。探讨缺血性卒中的关键病理过程和针刺作用的主要靶点,为临床诊断、预测和疗效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方法:利用静息态fMRI技术采集1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针刺治疗前后和15名健康正常人的扫描数据,用局部一致性数据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比较针刺治疗前缺血性中风患者和正常人脑区ReHo差异及针刺治疗前后缺血性中风患者自身脑区ReHo变化。1、所有被试在入组后,接受fMRI扫描。扫描按照静息态常规扫描模式,采用GRE-EPI序列。正常对照组被试扫描一次;针刺治疗组被试在扫描之后的第二日,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开始针刺治疗,连续治疗4个疗程后再次接受扫描。2、针刺组选择百会、风池、曲池、合谷、足三里、悬钟、三阴交。每日一次,5日一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治疗期间,患者常规药物治疗的剂量由临床医师根据病情做相应的调整。结果:1、治疗后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评分(NDS)明显降低(P=0.000<0.05);简化Fugl-Meyer量表(FMA)及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MBI)评分均增高(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针刺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患者ReHo在前扣带回、左侧大脑低于正常人(P<0.001);在小脑、左侧楔前叶、左侧额下回、双侧颞下回、左侧后扣带回等处高于正常人(P<0.001)。3、治疗组针刺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前患者在右侧楔前叶、前扣带回、左侧海马旁回、右侧脑岛、双侧缘上回、左侧顶下小叶、右侧额中回等处ReHo升高(P<0.001);治疗后,在中央前回,BA6,角回、额中回、枕中回、颞上回、左侧楔前叶升高(P<0.001)。结论:1、缺血性卒中患者与正常人脑区局部的功能强度存在差异。缺血性卒中患者患侧脑区局部一致性降低,可能与患侧基底节区损伤有关,运动相关脑区与患侧认知相关脑区局部一致性升高,可能与运动相关脑区及患侧认知相关脑区参与脑功能重组有关。2、针刺治疗前后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区局部的功能强度存在差异。针刺治疗前患者脑区激活以次级运动区及认知相关脑区为主,针刺治疗后皮质运动区被广泛激活,认知相关脑区代偿减弱。3、针刺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可能与提高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皮质运动区及认知功能相关脑区的局部一致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