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顺应论的角度看汉语称呼语的选用

来源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liboliang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称呼语的使用在日常语言中随处可见,得体地使用称呼语是交际能力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对称呼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此外,自The Pronouns of Power and Solidarity(1960)一文发表以来,称呼语成了社会语言学的一个研究重点,但这些研究多限于“修改和完善Brown与Gilman提出的理论框架”(Belz&Kinginger,2003:595)。这种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强调了与称呼语有关的社会因素,但忽略了如语言现实、心理动机等其他因素,所以有必要从其他角度对称呼语进行研究。本文尝试以Verschueren(1999)的语言顺应论为理论框架来阐释称呼语的选用,以期对此语言现象的进一步研究有所贡献。 根据顺应论,称呼语的使用实际上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说话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作出顺应以满足交际的需要。称呼语的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作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称呼语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称呼语的变异性为选择提供了可能;商讨性指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并非一一对应或机械不变。变异性和商讨性为语言顺应提供了条件,使得人们能够从大量的称呼语中作出选择以实现交际目的。因此,没有变异性和商讨性,就没有顺应性。顺应性是语言使用的研究重点,本文试以《红楼梦》为例,着重考察说话人选用汉语称呼语时所顺应的对象以及顺应的意识程度。 结合于国栋(2000)的观点,我们把称呼语的顺应对象分为三类: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对语言现实和社会规约的顺应是一种被动顺应,是交际者在外在驱动力作用下而不得不作出的顺应。相反,对心理动机的顺应是主动顺应,是交际者内在驱动力作用下的顺应。首先,对于语言现实的顺应包括对语言存在
其他文献
“锦鲤崇拜”是近年来网络社交媒体上出现的一种现象级文化事件,它反映的不仅仅是一场集体的宣泄与狂欢,更折射出当代网络青年焦虑的生活状态。青年通过“转发锦鲤”这一功利
文章分析了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现状,找出了目前社区图书馆存在的问题,从突出特色、总分馆制、四点半课堂等方面提出了充分利用社区图书馆的策略。 This article analyze
<正>儒学如今是显学,从学界到民间,从儒学论争到读经运动,似乎都彰显了新世纪儒学的"复兴"。不管是把儒学当作一种信仰,还是批评儒学只是一缕"游魂",儒学总而言之都进入了新
文献记录和图像遗存都说明中国上古社会存在“猴”与“马”形成特殊神秘组合的认识。这种文化存在及其观念背景影响相当久远,其内在的文化象征意义以及形成和流布的空间特征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修辞准则。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在文章的篇章结构上可体现于不同的修辞模式。对比修辞学主要研究不同语言中篇章结构的差异,预测
在人类言语交际中,当听话人没有正确理解说话人意欲传达的意义时,误解就会发生。这种现象是不受谈话双方控制的偶然发生的情况。但在某些言语交际中,语言使用者为了达到某种交际
凤阳皇陵是明太祖父母之墓,为明朝最早建成的一座帝王规格的陵墓。陵园坐南朝北,由土城、砖城和内皇城三重城垣构成。由于营造年代早、一代之制尚未确立,该陵保留了不少唐宋
先秦时期的文献对于我们把握最早的汉语词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其他历史文献所没有的优势,对先秦汉语进行训释分析,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其源头及后来的演变情况。天神词是
随着计算机在核电仪控系统中的广泛运用,其信息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提出一种基于攻击树的核电仪控系统信息安全脆弱性分析方法,旨在对系统信息安全脆弱性进行量化分
教学团队建设的第一要务应是加强师德建设。西部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师德建设与教学团队建设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的密切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高校教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