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1997年后香港电影1中的边缘人形象为研究对象,分析边缘人谱系、边缘人形象的生成、边缘人形象特征、边缘人的生存空间(文化内涵)、边缘人形象的身份认同与想象体验等方面内容,以此加深对“九七”后香港电影文化脉络发展的理解。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结语。
绪论部分主要说明本文研究的时间范围及电影类型,综述“九七”后香港电影的研究现状,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作出必要的说明。
第一章主要对“何谓边缘人?何谓‘九七’后香港电影中的边缘人形象?”这一关键性问题做出界定及界定后可能遭遇到的问题作出必要说明,并对香港电影中的边缘人形象进行简要的梳理与回顾。
第二章着重梳理“九七”后香港电影近十年间一些重要类型的电影文本。以陈果、王家卫、刘伟强、彭浩翔等导演为代表,2考察其主要电影中的边缘人形象,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着重梳理文明边缘人支系,挖掘“九七”后香港电影中文明边缘人类型所具有的特质;第二部分着重梳理都市边缘人支系及其所具有的特质,补全边缘人形象的谱系及这一谱系间曾被忽略的动态转变过程。
第三章对边缘人的生存空间进行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借助都市意象理论来分析地理学意义上的“物质几何”空间,从“被压缩的空间”维度来分析边缘人(以刘伟强的电影为分析重点)生活在一个怎样的蜷缩现场之中;第二部分借助空间理论来分析心理学意义上的隐喻空间,从“暴虐的极端环境”维度来分析边缘人(以陈果的电影为分析重点)生存在一个怎样的异质空间中。试图发现这一影像空间所传带出的“社会关系”和都市景观。基于这一层面的分析,有助于理解边缘人形象为何久久徘徊于香港电影之间、即使遭遇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困境依然挥之不去。
第四章对边缘人的身份认同与想象体验进行挖掘。分别从“飘零与裂缝”、“荒诞与缝合”两个角度来探讨当下香港电影人对边缘人形象(以王家卫、彭浩翔的电影为分析重点)的身份认同与想象体验。
结语。CEPA3后,在普遍认为“港片不港”的状况下,对边缘人形象进一步讨论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