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兴起于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并且引领了八十年代以来金融发展的潮流。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简称MBS)作为其中最重要的金融工具,在美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近几年在我国作为金融创新品种也备受关注。MBS问题也逐渐成为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者们认为在我国推行MBS将具有一系列的现实意义:例如,在宏观上,MBS可以分散金融风险,提高经济效率,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在微观上,MBS可以优化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转移信用风险,增强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然而,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MBS的资产证券化过程暴露出了种种问题,这就使得我国在学习国外MBS等证券化有益经验的同时,能够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因此,本文的论证核心在于分析以MBS为代表的资产证券化在次贷危机中所起的正负两方面的效应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由于任何危机都要经历风险聚集和风险暴露两个阶段,证券化的许多效应正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逐渐体现的,因而暴露出的很多风险超出了证券化设计者的意图。因此本文按照资产证券化在次贷危机中不同的阶段,根据资产证券化设计、操作不同层面及正负效应三个维度,划分为八个讨论空间,对资产证券化的效应作出全面分析。
本文综合分析了资产证券化在次贷危机中的不同阶段、不同层面的正负效应,得出结论:证券化在资本市场发展中所起的效应仍是正大于负。对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出现,资产证券化固然难辞其咎,但主要原因却在于对资产证券化及其衍生产品的滥用及其监管和约束机制的失灵。我国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商业银行竞争的需要,资产证券化势在必行。面对次贷危机教训,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中国需要做的不是放弃,而是扬弃。以次贷危机为戒,把握宏观经济周期,夯实市场基础,理顺监管机制,防范信用风险,谨慎推行金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