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水土流失及不合理施肥造成的面源污染是三峡库区目前需紧迫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三峡库区的空间位置、社会经济情况、人口分布等问题使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更加困难,水土流失导致的养分流失是面源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的流失途径为径流和泥沙携带。目前国内外关于次降雨过程中不同土地利用下径流与泥沙氮流失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径流小区观测试验以及数字模拟等方法对单一土地利用类型氮素流失途径展开
【基金项目】
:
重庆市社会民生类重点研发项目“库区小流域面源污染景观生态全程阻控机制及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cstc2018jscx-mszdX006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土流失及不合理施肥造成的面源污染是三峡库区目前需紧迫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三峡库区的空间位置、社会经济情况、人口分布等问题使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更加困难,水土流失导致的养分流失是面源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的流失途径为径流和泥沙携带。目前国内外关于次降雨过程中不同土地利用下径流与泥沙氮流失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径流小区观测试验以及数字模拟等方法对单一土地利用类型氮素流失途径展开的研究,而自然次降雨过程中,综合考虑土地利用配置体系下氮流失途径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以三峡库区石盘丘小流域农林水复合集水区(A)与传统农业集水区(B)作为研究区开展野外监测试验,在小流域的A、B集水区出口配置流量计,通过人工采集次降雨过程中径流和泥沙样品,测定径流和泥沙中不同形态氮素含量,探究监测期次降雨过程中不同土地利用配置下径流不同形态氮和泥沙氮的流失特征和规律以及土地利用配置对径流氮和泥沙氮流失的影响,对比径流氮与泥沙氮的流失关系,以期为三峡库区农业小流域面源污染中不同携带方式下的氮流失防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次降雨过程中,传统农业集水区B的径流TN流失浓度(1.37~15.17 mg~2L-1)>农林水复合配置集水区A(0.84~9.28 mg~2L-1),以TN作为水质评价指标,石盘丘小流域径流属于地表水质劣Ⅴ类。次降雨过程中,A和B集水区的径流峰值时间基本一致,但径流TN峰值时间有所差异;缺少前期降雨和次降雨引起的流量暴增将会影响农业小流域污染物流失峰值出现时间。与传统农业集水区相比,农林水复合集水区配置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能有效地减少氮素流失,明显消减第一次TN峰值。(2)A集水区径流中TN、DN、NN和AN的平均EMC分别为2.09±1.02)mg~2L-1、(1.31±0.35)mg~2L-1、(0.86±0.24)mg~2L-1和(0.12±0.05)mg~2L-1,B集水区径流中TN、DN、NN和AN的平均EMC分别为(3.66±1.88)mg~2L-1、(2.63±1.15)mg~2L-1、(2.10±0.88)mg~2L-1和(0.23±0.21)mg~2L-1。A集水区DN/TN平均为69%,NN/DN平均为67%,AN/DN平均为10%;B集水区DN/TN平均为75%,NN/DN平均为80%,AN/DN平均为9%。B集水区的TN、DN和NN显著大于A集水区(P<0.05)。在石盘丘小流域,径流中氮主要以溶解态氮为主,NN为溶解态氮的主要形式;相较于B集水区,A集水区配置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能减少小流域TN流失浓度,并减少NN在溶解态氮中的占比。完善的土地利用配置能更好地控制氮素流失。(3)A、B集水区次降雨过程中泥沙氮浓度与泥沙质量呈现出显著正相关(P<0.05)和极显著正相关(P<0.01),表明次降雨过程中泥沙氮浓度变化趋势与泥沙质量变化趋势一致,泥沙流失量越多,泥沙氮流失越多。A集水区泥沙氮浓度(0.04~3.39 mg~2L-1)<B集水区泥沙氮浓度(0.09~12.35 mg~2L-1)。因此,A集水区配置林草地、生态沟渠、生态池塘、生态湿地以及梯级稻田构成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在不同次降雨过程中的消纳拦截能力均要优于B集水区,综合改良措施体系对氮流失的控制具有积极作用。(4)A集水区径流迁移的平均TN浓度是泥沙迁移的5.7倍,B集水区径流迁移的平均TN浓度是泥沙迁移的4.1倍,石盘丘小流域以径流氮流失为主,B集水区泥沙氮的流失对泥沙的响应能力高于A集水区,A和B集水区泥沙氮峰值均早于径流氮峰值。石盘丘小流域泥沙氮与径流总氮之间极显著相关(P<0.01),A集水区的水土保持措施和土地利用配置通过消减地表径流及径流中泥沙含量进而减少径流氮和泥沙氮。径流氮和泥沙氮在流失过程中相互影响,在实际氮素流失的防控中,需要配置综合措施体系以应对多种途径的氮流失。
其他文献
在少数民族村寨社会转型的研究中,对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关系探讨是值得切入的窗口之一。本文选取云南昌宁县帕旭、芒石寨为调查点,探讨其近年来发生的由传统封闭到开放再到回归的变迁过程,以及背后的因素。本文认为传统社会资源是回归的支撑力量,村寨在抵抗了现代性风险的基础上凝聚、再造了新的认同形态,并在此展现出“本土性现代化”的实践特征。本文以村寨发展过程中,项目制为主的国家力量介入为转型节点。在此之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在反法西斯国家关系日趋紧密的背景下,罗斯福提出以6月14日为“联合国日”,不仅向美国国旗致敬,更向反法西斯诸国国旗致敬,这得到同盟国的一致赞同。“联合国日”的诞生,是战争危局下反法西斯国家走向团结的象征,成为中外开展外交互动的重要契机。国民政府利用“联合国日”的机会,通过纪念庆典、广播致电、“联合国旗游行”、舆论宣传、游艺活动等方式,与英、美、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柑橘带的核心区,是我国最适宜柑橘生长的生态区域之一。截止2019年,重庆柑橘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达22.2万公顷和295万吨,产值近300亿元,柑橘产业已成为三峡库区农村经济发展的致富明珠。近些年来,橘农误认为施肥量高则产量高,盲目施肥的问题日益突出,存在磷肥施用量高、土壤磷素累积量高、碳磷比失衡、环境风险高、土壤微生物对磷素(特别是有机磷)周转慢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加重三峡库区水
碳氮循环在农田生态系统营养物质循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同时碳氮循环也是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有机氮对作物生长发育及维持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和有机氮组分含量易受到土壤类型、耕作管理模式和施肥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及影响碳氮循环相关酶活性和相关基因丰度的微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依托长期定位试验,以重庆地区典型的紫色土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
铜(Cu)、锌(Zn)、铁(Fe)、锰(Mn)、硼(B)是植物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供给不足或过多,都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布受到多种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清晰掌握其含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近年来在重庆市采集的479个耕地土壤剖面,分析土壤有效铜、锌、铁、锰、硼在不同土壤层次(0-20cm、20-40cm、
硝化作用是氮(N)素循环的重要环节。硝化作用的底物和最终产物都是微生物和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来源,又可以通过反硝化过程或者厌氧氨氧化过程造成氮气(N2)挥发或者硝态氮的淋洗方式而导致损失。所以研究硝化作用过程对提高土壤的氮肥利用率及降低氮素损失具有重要作用。经典硝化作用是由氨氧化微生物(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
三峡库区支流水体富营养化逐年恶化,对库区及长江下游人民生产发展、饮用水安全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都造成极大影响,现有研究表明,点源污染如企业排污点、城市排水口等受到较好的控制,而农业面源污染逐渐成为库区水环境富营养化严重的罪魁祸首,如何科学防治库区农业非点源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2003年三峡大坝全线建成,蓄水后水体的流速变缓,自净能力降低,如若不采取措施,会加剧库区的水质污染,从而制约区域经济和社会
目前许多果园仍然采用清耕管理模式,导致果园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影响果实产量和品质,如何提高果园土壤有机碳含量,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绿肥作为清洁的有机肥源,能够向土壤输送丰富的有机碳源,起到培肥地力,固碳减排的作用。但绿肥作物覆盖时间、初始土壤有机碳含量、绿肥类型和果园地形条件等因素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仍不清楚;绿肥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果园系统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的影响尚不明确。为此,本文首先
县城,作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全县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地址的变迁对全县乃至周边地区都是一件大事。本文以新中国时期(1949年10月1日至2019年10月1日)迁址的县城作为研究对象,查阅相关文献,梳理史料,得出相应的结论。首先,理清新中国时期县城迁址的事实: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间,总共有401个县级政区迁址县城,各个地区、各个时期皆有之。空间分布上除西南地区分布较多以外,其余地区数值
伊朗国家形成之初,多民族的现实一直存在于其历史发展之中,并对其国家进程产生深刻的影响,妥善处理少数民族问题成为伊朗统治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成为伊朗构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要渠道之一,在19世纪之前多位统治者的努力下,伊朗的统一国家意识逐渐形成。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伊朗社会面临巨大的国际国内变革,在巴列维王朝两代君主,以及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治下,伊朗的少数民族的身份逐渐从民族分离主义因素转换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