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国策”派是活跃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派别。其鲜明的民族主义立场和在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批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术智慧,彰显了其出众的活力和天分,颇具学术研究价值。遗憾的是,“战国策”派后来的政治保守主义立场,使其饱受诟病,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定性为“为法西斯张目”的反动学术团体。随着后人以更加认真负责的态度,开始重新对其加以研究,一些历史的真相被还原,我们也得以从更客观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颇具争议的学术团体。本文意在对“战国策”派政治思想的来龙去脉进行一个较为系统的梳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回答如下一些问题:“战国策”派的思想渊源是什么?其对中国近代的时局有怎样的认识?基本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对这一学派又该作出怎样的评价呢?故此,本文首先阐述了“战国策”派的西学理论背景,之后重点谈到了其从政治文化批判角度对中国近代以来积弱原因的分析,继而展开其相关政治主张。在总结“战国策”派政治主张的过程中,笔者适当加入了对其最终走向一种政治保守主义的原因辨析。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的探索,试图以一种新的思路,将“战国策”派的西方理论思想源头、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反思及其政治思想主张串联起来,突出这几部分的内在逻辑联系,从而尽量避免以往这类文章常给人的材料堆砌之感。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对“战国策”派研究现状的介绍和梳理。笔者认为,对战国策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其活动事迹的了解将有助于对其文化、政治主张的深入挖掘。另外,学术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对于笔者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所以本部分虽然很简短,但必不可少。第二部分是“战国策”派的问题意识和理论基础。笔者首先点出了战国策派的问题意识,即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其间用了比较多的篇幅列举了战国策派学人的言辞,充分展现了其民族主义主张,这也是“战国策”派得以形成的逻辑出发点。另外,笔者本着“科学理论的突破,往往是以方法论突破为先导”的逻辑原则对战国策派的主要理论基础,即“文化形态史观”和“唯意志”论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第三部分是“战国策”派从文化批判的角度来分析中国近代日渐衰落、积贫积弱的原因。“战国策”派是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的,首先是家族太盛——妨碍国家集中国力,战国策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宗法观念特别的浓厚,传统的行为方式和思考习惯都深深地刻上了家族——宗法的烙印。“战国策”派学人认为,中国的家族——宗法观念不彻底打破,中国人“如一盘散沙”的局面便没法打破。这种无法形成民族合力的国家是不可能在“大战国时代”生存下来的;其次是德感文化——缺乏尚武精神,战国策派认为,“德感文化”“使我们的文化留滞在某一阶段之中而不能突破藩篱”,笔者指出“战国策”派在批判“德感主义”的同时,不断强调尚力思潮对于改造国民性、应付现实危机的重要性,并倡导与“德感主义”针锋相对的“力的宇宙观”;最后是缺乏英雄主义,“战国策”派认为这是影响中国战时生存力的另一个文化障碍。第四部分是“战国策”派的政治主张。主要围绕两个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民主和专制,这也是本文的重点章节。首先谈了“战国策”派对民主的价值的肯定和向往,其次谈了“战国策”派走向专制的现实选择。在这一部分中,附带总结了造成这一转变的原因。第二个问题围绕着其对国家元首的期望和选择展开。指出“战国策”派渴望一个稳定的政局,一个稳定而具有权威的元首。并接着从陈铨的“英雄”观入手,谈到了国家元首和英雄之间的关系,进而简单论述了一个历史的偶然——蒋介石成为了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元首。第五部分是余论。笔者总结了“战国策”派思想的两个鲜明特点。第一,其思想学说“芜杂”而“矛盾”。第二,对西方理论大量的直接借鉴,缺乏冷静的斟酌考量。最后以“民族至上”、“国家至上”这一口号为例进行了辨析,谈了其政治主张初衷和结果的悖离。并对“战国策”派的错误选择表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