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较为繁荣的时期,在唐代众多文人骚客之中,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极富盛名。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后人亦尊称王维为“诗佛”,此称谓不仅是指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及其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维的大多数诗是山水田园之作,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因此,本文以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英译本为例,对其原作与译作进行美学价值的多层次召唤性分析。众所周知,诗歌翻译是一个特殊的艺术门类,需要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美感传达出来,以使译本读者在读译文时,产生与原作读者近似的感动与美的感受。因而,诗歌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间的交流活动,也是译者的创作活动。由于美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对翻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分析诗歌译本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时,运用接受美学理论探索诗歌翻译,能更好地理解译者的翻译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行为。本文主要从接受美学的召唤结构这一角度出发,对王维诗歌的英译本进行探索,为探索王维诗歌翻译的美学价值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从接受美学角度把文本的召唤性提升到艺术创作层面,从而重构译作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整体。在回顾中西方接受美学中召唤结构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为例,同时以接受美学中的文本分析理论—召唤结构为理论框架,对许渊冲和宾纳的王维诗歌英译本的语音语调层、语义层、修辞格层和意象意境层进行美学价值的对比研究。作为一类特殊的文学本文,诗歌中有丰富的不确定性和空白,需要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充分发挥想象力去重建、填补空白,并解读原作者的思想情感,以产生共鸣。不确定性和空白是文本召唤结构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只有通过阅读活动才能获得生命力,其意义也只有在作品与读者的互动过程中产生。伊瑟尔是接受美学理论的创始人之一,认为文学作品文本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表现性的语言,包含了诸多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正是这些确定性和空白使文学作品的文本产生了一种“动力性”,吸引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重建文本意境。因此,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实际上是填补文本中空白和不确定性的过程。在译者在对诗歌进行翻译时,扮演着双重角色:原作的读者和译作的作者,即:不仅需要充分体会原诗的创作意图及其意境,更需要重建原诗的不确定性和空白,并重现语音语调层、语义层、修辞格层和意象意境层和思想感情层的美学价值。本文在对比分析了许译本和宾纳译本的特征后,重点分析了王维诗歌两个译本的美学价值,通过对两个译本的召唤性结构中的不确定性和空白进行分析,来发掘许译本和宾纳译本的语音美、语义美、修辞美和意象意境美。宾纳的《群玉山头》和许渊冲的《唐诗三百首新译》为中国诗歌翻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是中国文学创作史和文学翻译史上的宝贵财富。因此,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这两个译本中王维诗歌的艺术价值,运用文本分析理论和文本召唤性系统分析这两个译本的不确定性与空白,是有必要的,希望为后续的王维诗歌及其译本的系统和全方位研究提供借鉴,在分析理解王维诗歌及其译本的语音美、语义美、修辞美和意象意境美的前提下,进而挖掘原诗及其译作的思想感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