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新经济环境以及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对中成药的生产、质量控制、安全性评价提出的更高的技术要求。早日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国际化,选择A3制剂作为示范,对经典中成药进行二次开发,深入研究。开展中药药材,饮片,提取物质量控制方法研究,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研究,建立示范品种的质量控制指标,以符合中药绿色标准,并探索建立示范品种的企业标准,为形成中药全面质量控制体系和建立我国中药技术性贸易措施提供示范。A3制剂来源于千年古方,由厚朴、大腹皮、F.P.油、甘草等药味组成,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头痛昏重、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胃肠型感冒等。本实验以中药材生产的GAP规范为准则,通过对中药材品种选择、基地种植、生产的规范化管理,利用现代技术对影响药材质量控制的因素进行优化研究,建立可靠稳定的中药材品质控制方法和切实可行的质量标准。在此基础之上,以大腹皮、F.P.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通过本草考证及现代商品调查研究,明确了大腹皮的用药历史,及其历代药用概况,收集了大腹皮10不同产地的大腹皮样品。总结了大腹皮的分布概况、主产地、及商品流通地。首次对大腹皮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石油醚部分分离了17个化合物,用IR、UR、MS、1H-HMR、13C-HMR进行结构鉴定鉴定出10个化合物,分别是脂肪酸类、脂肪醇类、三萜类、三萜苷类化学成分。首次从大腹皮中分离出无羁萜酮、羽扇豆醇、5α-豆甾-3,6-二酮、齐墩果酸、β-谷甾醇、β-胡萝卜苷等,明确了大腹皮中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类型。首次采用气相色谱与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大腹皮指标成分部位——石油醚部位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了大腹皮药材10个样品石油醚部位的GC指纹图谱及采用GC评价大腹皮的方法,为对大腹皮的物质基础进行控制,建立了基于大腹皮化学组分的科学、操作性强的多指标质量评价体系。制定能够确切反映大腹皮内在质量的量化评价指标,为其药材种植、采购、中成药的生产等环节的质量评价提供理论基础。大腹皮种源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基于RAPD分子标记的遗传距离聚类分析表明,10个不同产地供试材料可聚为2支,聚类结果与地理分布有明显相关性,表明RAPD标记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用于大腹皮药材道地性评价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对全国46个F.P.样品的研究发现,不同产地的有效成分含量差异非常巨大。因此,对F.P.油的原植物的品种筛选、不同种植基地、不同采收时间、不同加工方法、不同提取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建立了质量标准和指纹图谱方法。对原料油进行勾兑成质量稳定的有效成分批间差异小的挥发油进行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通过长期稳定性和加速稳定性试验发现该油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能够增加制剂中有效成分的稳定性,降低降解速度。首次应用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紫苏叶挥发油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工艺,并用分子模拟技术对包合原理进行研究。对包合物进行了红外、X—射线、核磁、DSC—TG表征,结果表明该试验能够按照设计方案进行。通过对大腹皮、F.P.叶油的系统研究希望建立A3制剂其他药味研究的技术模板,和该产品的企业内控标准。从而提高该产品的生产工艺、质量控制水平,品质和疗效,使产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性质稳定,生产可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扩大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为中药制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探索一个标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