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验于2018年在建三江管理局大兴农场科技园区进行,以龙粳46为供试品种,采取裂区设计进行高产高效肥密研究,筛选出宽窄行高产栽培模式下的最佳肥料和密度,旨在为三江地区农机农艺配套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肥密互作对水稻群体质量的影响相对当地常规施肥量和密度,在常量增10%、穴距12cm和常量增5%、穴距12cm配置下群体的高效叶面积指数和有效颖花数量得到显著提高,其中常量增10%、穴距12cm互作时的高效叶面积指数和有效颖花数量达到最大,分别为5.19、4.11亿个/hm~2,较对照提高了8.80%、8.73%,并且在此配置下群体粒叶比适宜,避免了水稻叶片光合产物输向穗部过量,防止出现早衰现象。2、肥密互作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及运转的影响相较于分蘖期和成熟期,抽穗期和结实期的施肥量和穴距对群体干物质量有显著影响,两时期在常量增5%、穴距12cm和常量增10%、穴距12cm配置下的干物质量显著高于对照,达到8.64 t/hm~2、12.50 t/hm~2,并且两时期的干物质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另外,在此配置下茎叶物质的转化量、转运率值适宜,水稻抽穗后物质的同化量和同化贡献率达到(6.99~7.13)t/hm~2和(78.63~79.24)%。3、肥密互作对水稻氮素积累吸收及利用率的影响在常量增5%和穴距12cm互作时的氮肥农学利用率达到最高,值为53.10 kg/kg,其次是侧深施肥常量、穴距14cm组合;氮肥的偏生产力则以侧深施肥常量、穴距14cm为最佳配置,高达113.30 kg/kg,其次是常量增5%、穴距12cm配置。另外,在侧深施肥常量、穴距14cm配置下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均达到最高,分别为156.3kg/kg、93.5 kg/kg。4、肥密互作对水稻产量及效益的影响在宽窄行栽培模式下,施肥量和穴距及其互作对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在常量增5%、穴距12cm配置下,不仅满足了高产群体的公顷有效穗数,而且也显著提高了水稻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并且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与产量相关性呈显著正相关,促进了水稻产量的提高,产量高达10.70 t/hm~2,较对照提高了8.08%,增加的纯效益达到最大值,公顷效益达到了1984.4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