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王汉德森:现代社会流浪汉 精神世界流亡者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51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探讨索尔·贝娄的《雨王汉德森》(1959)中主人公的流浪汉形象和流亡意义。该小说虽没有作为单独的作品获得什么奖项,却也是贝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与《赫索格》一起被认为是贝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两部最重要作品。但是目前大多数评论文章都只是关注作品中的流浪汉体裁元素,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篇论文分析汉德森这一现代流浪汉与传统流浪汉的异同点,指出其身上还兼具流亡者形象的特征。本文进一步运用萨义德关于流亡者的理论分析汉德森这一人物,指出他的地理流浪实际上是其精神流亡的载体,其精神危机以及流亡历程代表了普遍意义上的人类的精神流亡状态,汉德森最后的重生反映了索尔贝娄的人文主义理想。本论文由三个章节组成,并包括前言和结论两部分。第一章回顾流浪汉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历史,分析其主要特征,并且介绍这一传统在美国文学中的发展情况。关于流浪汉传统的背景信息对于理解《雨王汉德森》与其他经典流浪汉小说的关系有很重要的作用,更是正确理解贝娄对流浪汉形象的创新塑造的关键。第二章探讨《雨王汉德森》这部小说中所体现的流浪汉小说特征,着重分析了汉德森这一现代流浪汉与传统流浪汉的不同之处,指出其形象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其物质富裕境况中的精神空虚,二是精神求索始终贯穿其流浪旅程。第三章首先介绍萨义德的流亡者理论。萨义德在分析20世纪的流亡者境况时尤其强调了他们所感受到的强烈的精神上的疏离感和社会角色的错位感,这在汉德森的身上有着明显的表征。无论是身体意义上还是精神意义上他都是一个流亡者,而只有认识到他身上的流亡者特质才能正确理解其所承受的精神折磨,跟踪他的精神发展历程。本章还探讨汉德森的族裔身份特征,指出贝娄将其塑造成一个非犹太人物是为了呈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流浪汉形象,表现现代社会中普遍意义上的精神流浪状态。结论是对以上三个章节的总结:索尔贝娄成功塑造了一个现代流浪汉形象,突出了其精神流浪的意义。尽管其所处的物质丰裕社会里存在着严重的精神危机,汉德森并没有一味沉沦,而是在其寻求生活真理的流浪旅程中找回了他的立足地,获得了精神上的新生。这一理想结局体现了贝娄作为作家的人文主义乐观论,即人类有能力在流亡历程中治疗其精神创伤。因此,虽然小说的结局未能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交代——汉德森回到美国后是否能开始其学医之路,是否能真正融入他以前生活的群体——《雨王汉德森》仍不愧是一部体现贝娄人文主义理想的文学经典。本节亦对研究精神流亡的意义进行了简要总结,并指出这一研究与当代社会的相关性。
其他文献
<正> 但凡到苏州的人,很少有不逛苏州园林的;来首都北京的,也没有不进故宫的。因为它们那无与伦比的美丽。但是它们是谁建造的?却少有知情者。更鲜有追问者。也缺乏记录。不
目的了解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对主要照顾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在我院住院的51名脑卒中患者的家属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主要照顾者资料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PTS)病例中医证候分布与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基于前期研究采用K类中心聚类法对154例PTS病例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聚类分析,对PTS形成
对盖挖逆作法施工特点、基础类型、施作顺序进行全面介绍,对关键技术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并列举了盖挖逆作法实施过程中容易被忽略的问题。
目的研究可溶性CD40配体(Soluble CD40 ligand,sCD40L)对人Burkitt淋巴瘤Raji细胞株增殖、凋亡、细胞周期以及MAPK通路相关因子ras、raf、MEK、ERK1/2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2017年9月15日,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web版原油快评系统”通过了中国石化科技部组织的技术评议.该技术是在单机版近红外光谱原油快评技术的基础上,基于云计算
近年来,随着地方政府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和民间资本的非理性投资,地方企业大规模建立新的浮法玻璃生产线。就全国来说,玻璃产量已趋过剩,重复建设造成了社会财富的浪费。上规模
本文为保证培养出合格的财会本科生和专科生,提出了点钞、珠算、写作、硬笔书写、外语、计算机操作、思想素质和专业综合能力等八项能力的培养标准.
谣言的传播有复杂的心理动机。从个体心理来看,谣言可能是恐惧和不安情绪的表达,也可能是报复、欲望、利益等动机的释放,还可能是期望的另类表达、沟通与说服的润滑剂。从群
在对高校"校本化"节能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高校节能管理工作应因校制宜,形成自身的"校本"化特色;在节能工作制度上应协同技术节能、管理节能和教育节能的作用;在节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