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辐照掺铒碳化硅荧光及铌酸钙钡钠波导特性的研究

来源 :山东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qiong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子辐照作为一种材料表面改性方式,可以使材料表面的物理、化学、电光、机械性能等发生改变,能有效地优化材料表面的各种性能。通过离子辐照技术不仅能够确保掺杂离子的纯度,实现了注入离子的纯净掺杂、实现不同类型的离子注入掺杂,而且离子辐照对所需的温度适应范围较广。基于离子辐照技术各种优异的性能,在材料表面改性方面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应用。  本论文利用离子辐照技术,进行了两部分工作:第一,室温下,对SiC晶体进行了铒离子掺杂,在低温情况下观察到了铒离子在1.24μm处的发光现象,并对该发光现象给出了合理的解释;第二,室温下,对Na:CBN晶体进行了多重能量的He离子注入,制备了厚度约为1μm的Na:CBN平面光波导结构。  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内容为:  (1)用能量为280keV,剂量为5×1013ions/cm2、1×1014ions/cm2、5×1014ions/cm2的Er3+注入到三组6H-SiC晶体表面区域,进而实现Er3+在SiC晶体材料近表面区域对6H-SiC晶体的有效掺杂。对掺杂后的上述样品进行卢瑟福背散射测量和光致发光光谱测量的分析研究,不同于铒离子在1.5μm处的光致发光,低温条件下,三组样品中我们均观测到了铒离子在1.24μm处的发光光谱。分析后认为铒离子在1.24μm处发光光谱的产生是由于Er3+:4S3/2→4I11/2的能级跃迁产生的。伴随着注入剂量的增加,1.24μm处的铒离子荧光现象呈现出相对增加的趋势。分析后认为铒离子注入引起的晶格缺陷使Er3+的4S3/2→4I11/2能级跃迁比 4I13/2→4I15/2能级跃迁更容易发生,而铒离子在 4S3/2→4I11/2能级跃迁正对应于在1.24μm处的Er3+光致发光。  (2)利用多能量氦离子注入Na:CBN晶体中制备了Na:CBN平面光波导结构。室温下,He离子注入的能量为(450+500+550)keV,注入剂量为(3+3+3)×1016ions/cm2。利用棱镜耦合和端面耦合的测量方法,进行分析研究He离子注入Na:CBN晶体的波导特性。实验过程中,利用SRIM软件模拟了He离子注入Na:CBN晶体中离子损伤的形成过程;FD-BPM模拟了Na:CBN波导中光的传播过程,并得到了光强分布特征;显微拉曼成像对制备的Na:CBN波导结构进行了测量,获得了离子注入后Na:CBN晶体结构特征信息。在He离子注入Na:CBN晶体材料过程中,我们认为存在一个造成晶格损伤的临界值,当离子损伤达到临界值的时候,在ne偏振方向上可以进行单模模式传输。实验结果得到了能在ne偏振方向上进行单模传输的Na:CBN波导结构。这项研究可以为基于铌酸钙钡钠晶体集成光学器件的研究提供有用的信息。
其他文献
近年来,铁电材料因为它们在电子设备上的广泛应用,尤其是由铁电隧道结制备的纳米尺寸的传感器和非易失性存储器因为拥有高的存储密度,低能量耗损和高传输速度等优点,引发大家对铁电隧道结的深入研究。其中,在铁电隧道结中,电致电阻效应(TER)是一个重要性质,且TER效应越强,隧道结的性能则越好。隧道结中铁电自发极化在方向外加电场作用下改变后,电势的不对称分布是TER效应的起源。界面对隧道结TER效应的研究有
本论文采用sol—gel法制备了MgxZn1-xO薄膜,研究了薄膜的微观结构、光学性能和电学性能,以此为基础,开展了p—NiO/n—MgxZn1-xO异质结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研究,探索了MgxZn1-xO薄
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新兴的发电技术,在全球变暖和油价飙升的今天,以其清洁、高效的特点被寄予一举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两大难题的厚望,被认为是21世纪最为重要的动力能
基底的诸多特性对沉积其上的金属原子的扩散及凝聚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尽管采在固相基底制备薄膜可以有效控制和稳定薄膜的微观结构及调控薄膜的物理参数,但由于固相基底与生长在其表面的薄膜之间通常存在晶格失配、较强的相互黏附作用力等因素,薄膜内部始终存在一定大小的内应力分布,对薄膜的诸多物理特性(如微观结构、超导临界温度、声子谱等)产生明显的影响。基于液相材料可有效弥补固相基底材料的诸多缺陷,我们采用热蒸发
氢能是一种储量大、后续性强、热效率高、储存形式多的环保型清洁优质能源。燃料电池是一种能量转换装置,具有转化效率高、清洁、易启动、噪音低、灵活方便、可实现热、电、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