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二氰基二硫烯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NICH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硫烯金属配合物是当今无机化学前沿领域中的新型功能配合物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合成具有新结构、新性能的二硫烯金属配合物,探索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应用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选择马来二氰基二硫烯(mnt2-)和异马来二氰基二硫烯(i_mnt2-)为配体,以取代吡啶类或取代异喹啉类阳离子为平衡离子,设计和合成了14种镍或铜过渡金属配合物,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电导和X-射线衍射等手段表征它们的组成和结构,测定了它们的磁学性能,构建它们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1.合成和表征了5种新的[Ni(mnt)2]配合物,其中4个三价镍配合物[DiBrBzPy][Ni(mnt)2](1)、[DiBrBzIQ1][Ni(mnt)2](2)、[IFBzIQl][Ni(mnt)2](3)和[IClBzlQI][Ni(mnt)2](4)和1个二价镍的配合物[N02BzCNPy]2[Ni(mnt)2](5)。配合物1和2中[Ni(mnt)2]-阴离子和阳离子通过π…π堆积作用交替排列形成一维柱,相邻的柱通过Ni…N,C…N短程作用和C-H…Br,C-H…N氢键的作用形成一个三维的网状结构。配合物3和4的[Ni(mnt)2]-阴离子通过π…π堆积和S…S短程作用形成二聚体,两种配合物[Ni(mnt)2]-阴离子的重叠模式不同,配合物3为Ni-ring重叠模式而配合物4为Ring-ring重叠模式。在1.8K-300K温度范围内磁化率测试结果显示,配合物1和2均表现为自旋间隙的磁学行为,配合物3和4呈现出反铁磁偶合行为,不同的是,配合物4在高温区域呈现被激活的磁学行为,在低温区域存在Curie尾现象。配合物5中复杂的C…N短程作用,C-H…π,C-H…O,C-H…N氢键和π-π堆积等弱相互作用导致配合物在空间形成三维的网状结构。   2.合成和表征了5种含有取代苄基-二甲氨基吡啶类阳离子(简写[RBzDMAP]+)的铜(II)配合物:[RBzDMAP]2[Cu(mnt)2](R=H(6),N02(7),F(8),C1(9),Br(10))。由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铜配合物中阳离子的二面角θ1、θ2和θ3不同,分子内的相互作用也不尽相同。配合物6-9中阳离子(C)和阴离子(A)通过C-H…S,C-H…π和C-H…Cu氢键作用下交替排列形成CC-A-CC-A-CC一维柱,而配合物8和10的阳离子通过苯环与吡啶环间的π…π和C-H…π作用排列成柱。苯环对位取代基H改为N02或由F(或C1)改为Br时,配合物的晶系、空间群及其阴、阳离子的堆积模式发生了改变,不同弱相互作用导致配合物表现出不同的磁偶合作用,磁化率测试数据表明,配合物6-9表现为反铁磁偶合作用,Weiss常数θ分别为-2.370K(6)、-0.222K(7)、-2.372K(8)和-14.732K(9),而配合物10则表现出弱的铁磁偶合作用,Weiss常数θ=0.381K。同时在配合物9和10中发现少见的C-H…Cu氢键作用,其作用距离分别为3.663A和3.639A。   3.合成和表征了4种[Ni(i-mnt)2]配合物:[1NpMePy]2[Ni(i-mnt)2](11)、[1NpMe2NH2Py]2[Ni(i-mnt)2](12)、[2NpMePy]2[Ni(i-mnt)2](13)和[2NpMe4MePy]2[Ni-(i-mnt)2](14)。配合物11通过π…π堆积作用和C-H…Ni氢键作用下形成一个A-CC-A-CC-A排列的一维柱。配合物12的阳离子通过C-H…N氢键作用下堆积排列呈“W”型。配合物13的阴离子通过C…N短程作用(3.539A)排列成一维链,配合物14的阳离子通过C-H…π和π…π堆积作用排列成一维柱。当平衡阳离子吡啶环上对位取代基由H改变为NH2或CH3时,导致配合物的晶系、空间群和阴、阳离子的堆积模式发生了改变。C-H…N,C-H…S,C-H…Ni,N-H…N氢键和π…π堆积等弱相互作用,使配合物在空间排列成三维网状结构。在配合物14中还存在C-H…π弱相互作用,作用距离为3.514A。
其他文献
三磷酸腺苷(ATP)不但分布在细胞内部,而且广泛存在于动物和植物细胞的细胞外基质中。细胞外ATP(eATP)可与细胞膜表面相应的受体结合并激发细胞内的第二信使(Ca2+、H2O2等),而Ca2+、H2
  围绕真空低背景红外遥感亮度温度标准装置,研制了温度范围覆盖190 K-340 K的真空标准黑体辐射源.本文详细介绍了我国真空低背景红外遥感亮温标准装置的190 K-340 K的真空
会议
  本文按照研究机构来源综述了近年来国外在高温光谱发射率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从温度范围、加热方式、温度测量方法以及测量不确定度等几方面总结已有方法的特点,并展望了
  自2005年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开始对高温固定点研究以来,经历10余年的发展,目前已初步实现基于新高温固定点和ITS-90金属固定点的温标传递方法.本文叙述了0.9μm精密高温
会议
  基于Thermo Gage HT9500型高温黑体辐射源对搭建的高速、宽光谱、高分辨的光纤光谱测试系统的光谱响应度进行了标定实验研究.实验研究了高温黑体辐射源温度的短期稳定性.
为适应高温测量的需求,解决目前国防军工系统1100℃以上高温段热电偶量传不确定度大的问题,特提出了开展Pd-C(钯-碳,约1492℃)高温共晶点复现装置研制。本文主要针对Pd-C高温共
  对于1000℃以上高温热电偶的检定校准,固定点法在减小量传不确定度方 面比其他方法更具优势.Co-C作为一种常用的金属一碳共晶点,其名义温度为1324℃,可 以为高温热电偶检
分析了黑体辐射源的传统的接触测温溯源方案和有效亮度温度溯源方案的特点和影响黑体辐射源应用水平的关键因素.建立了标准变温黑体辐射源和有效亮度温度比较装置;阐述了黑体
  现行国际温标(ITS-90)以一系列金属、非金属高纯物质(纯度>99.9999%)在一定压力下的平衡相变温度为定义固定点.189.3442℃~961.78℃温度范围共涉及九个温度固定点,对于该温度
会议
  基于定点法的温标传递技术应用于现场温度计的校准是提高工业温度计量校准水平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发展微型共晶点Ga-In(15.7℃),Ga-Sn(20.5℃),Ga-Zn(25.2℃)及Ga固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