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湖北省主要传疟媒介按蚊种群的变化、密度和生态习性、近8年来的密度变化以及对溴氰菊酯的抗药性,为消除疟疾前的疟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现场调查京山县、广水市和随州市曾都区三地区的媒介按蚊密度和生态习性;采用人工叮咬、帐诱捕蚊和灯诱三种方式进行媒介按蚊密度监测;采用WHO成蚊滤纸接触法进行按蚊抗药性监测;选取历年疟疾流行区的京山县、广水市、曾都区、武穴市和枣阳市为调查点,收集2005~2012年各地区的密度值;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方差检验和x2检验。结果:2012年5个监测点均未发现有嗜人按蚊,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中华按蚊幼虫孳生在水稻田以及与其有关联的水塘和水沟渠中,中华按蚊吸人血比例为12.78%,吸畜血比例为87.22%。各地区中华按蚊幼虫密度曲线和成蚊密度曲线基本一致。7~8月份为中华按蚊幼虫密度高峰期,成蚊密度高峰在7~8月。2012年中华按蚊幼虫密度调查中,曾都区8月下旬密度最高(3.62条/勺);中华按蚊成蚊密度调查中,武穴市7月份人诱密度和灯诱密度最高(39.83只/人.小时和214.5只/夜),枣阳市7月帐诱密度最高(0.58只/帐)。2005年~2012年各地区中华按蚊人诱密度起伏不定,最高点为2010年曾都区人诱密度(21.86只/人.小时),最低点为2012年广水市人诱密度(1.59只/人.小时),五个地区人诱密度在2011年和2012年均趋于下降;各地区帐诱密度曲线形态各一,最高为2005年武穴市帐诱密度(0.48只/夜),最低为2012年京山县帐诱密度(0.01只/夜)。五个地区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抗性级别均为R,均为高抗性群体。结论:湖北省嗜人按蚊种群密度明显下降。中华按蚊偏吸畜血,为半家栖型蚊种,幼虫孳生于水稻田、灌溉渠(沟)和水塘中,密度高峰在7~8月。中华按蚊成蚊密度各地区分布各一,密度高峰在7~8月。近8年来各地区密度变化起伏不定。五个地区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均为高抗性,且抗性有很大的提升。建议各地要因地制宜,继续以控制传染病源为主,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降低媒介按蚊密度,为2018年全省消除疟疾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