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江号子作为长江三峡文化的典型代表、巴渝文化核心之一,其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众多劳动号子中独具特色。2006年5月20日,川江号子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丰富的内容、特有的歌唱形式、独特的风格为音乐爱好者们了解川江流域文化提供了资源;那一领众和的表演,以及惊天动地的气势让观众们震撼,也引起了音乐学者们对川江船工号子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为使川江号子的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来关注、了解它,我国有关机构已经对川江号子采取了多样化的保护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重庆三峡地区大多暗礁已被炸毁,机械船替代了传统的木船。如今,船工不需要喊着号子来控制船只的航行路线,于是川江上的船夫生活渐离渐远。但是川江号子是我国文化的精髓,是艺术文明的体现。尽管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木船被机械船所替代,川江号子失去了有力的载体,轮船不需要有劲的号子声来指挥运作,也不再需要用洪亮粗犷的号子声来向波涛海浪宣战。昔日里川江上那奋力划船的的船工与声震撼河的号子场面已从我们现实生活中消失,甚至连昔日还健在的号工也寥寥无几。现在,在重庆市中,仅有8个人能唱出原生态的川江号子,他们平均年龄大约76岁,其中最年长者已有九十余岁;其次,随着长江三峡利水工程建成,水位上涨,堤坝取代了危险的绝壁、险滩的原因,川江号子所须处的环境已经慢慢的失去了,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再次,就是川江号子失真被舞台化。目前,川江号子只能出现在舞台上,虽说演唱者演技高超,唱功了得,曲目更丰富多彩,但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已经逐步使传统的川江号子失去了原有的充满野性的特性及淳厚的味道,其艺术原真性也正在逐渐丧失。本文通过对资料和文献的整理,详细探讨了川江号子的发展历程、表现形式及演唱方法的问题,在深度剖析川江号子的艺术性与历史性之后,如何让现代音乐学者继承与再创作川江号子是本论文将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笔者认为尝试借以名人效应,让川江号子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更能推动我国川江号子的发扬与传承。文中以本年度春晚播出的谭维维与华阴老腔民间艺术家一起合作演出《华阴老腔一声喊》、使华阴老腔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高度关注为例,以此进行尝试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