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轫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期的左翼文学思潮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学现象,作为“革命文学拓荒者”的蒋光慈,历来为学界重视。本文从作家革命生涯出发,逐步深入探讨造成蒋光慈生存困境的时代及历史原因,总体而言,基本涵盖了学界研究蒋光慈的两方面:一类是突出蒋光慈的革命文学作品及“革命加恋爱“模式在文学史上的意义,蒋光慈创作的大量诗歌和小说,在青年读者中风靡一时,给大革命失败后苦闷、彷徨、迷惘的青年以光明的指引,这类作品不但具有革命的鼓动作用,也起到承接“五四”感伤抒怀文学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普罗文学的桥梁作用,作为早期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蒋光慈和太阳社大批文学青年一道,以普罗文学的革命热情取代了“五四”旧文学的自我言说,在意识形态愈演愈烈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无疑走在时代前沿;另一类则是从作家个体切入,深入剖析作为革命者和文人的二重身份,从作家的成长道路和作品的艺术变迁体察其内心情感,并论述蒋光慈面临的身份困境,在阐述革命文人个体话语消弭的同时,突出历史与文学的复杂性、多元性,这为我们深入探讨时代与文学、文人的关系提供了案例。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思考,翻阅大量原始资料及相关著作,考察蒋光慈生平,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论文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概述蒋光慈成长历程及文人与革命者的二重身份,包括少年时期领导学运的侠义精神、青年时代以革命作家身份响彻文坛、后期陷入个体意识和集体身份的两难境地,在身份论述上,提出了“大我”“小我”概念,便于研究;第二章深入文本,从两个角度分析蒋光慈的小说创作,第一节主要考察小说背景,站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创作地上海,细致分析了上海这个现代大都市在蒋光慈文本创作上的重要地位,既有对五光十色的现代城市赞叹与向往,又有对阶级社会里贫富分化现象的鞭笞和批驳,总体上对上海的现代都市化持否定批判态度,第二节主要分析蒋光慈的“革命加恋爱”小说模式,从特征、产生背景及原因等方面阐释创作模式兴盛的来龙去脉。论文的第三部分深入探讨使蒋光慈陷入困境的具体缘由,以主情特质的凝结和革命意识的诉求两部分为主线,分节阐述蒋光慈的文学之路、革命之路、人生之路,进而指出,不断尝试改变风格、突破旧有创作模式的蒋光慈,其人生结局黯淡的原因不在于创作上的穷途末路,不在于作家身份的成与败,而在于蒋光慈本身浪漫主义气质过于浓厚,过于强调了主体意识的独立性,这与强调集体主义的左翼联盟、强调工农大众的普罗文艺宗旨相抵触,也违背了时代发展潮流。纵观蒋光慈短暂的一生,犹如暗夜中的流星稍纵即逝,令人唏嘘不已,他在文学史的地位虽早有定论,但他的著作及人生轨迹值得我们思索的却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