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末,语文教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责难,争论的焦点问题是文学教育。大家认为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存在严重问题;文学理论和语文教学“隔阂”太深,文学理论研究者很少关注中小学语文教学,造成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匮乏。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意识到必须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文学教学的发展,这就需要文学理论研究走出原来的空间,与中小学文学教学结合起来,为语文教育的科学、系统的改革提供帮助。所以,如何处理文学解读和教学解读之间的关系,教学解读该以什么样的标准吸收文学解读的成果,成为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此,本文以《荷塘月色》为个案,以时间顺序为“经”,分五个研究阶段:民国时期(1927-1949),建国初期(1949-1966),“拨乱反正时期”(1976-1985),改革深化期(1986-1999)和新世纪以来(2000-至今);以文学解读与教学解读为“纬”,把学术界发表的有关文章、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参考书以及教学实践作为主要考察“阵营”,对《荷塘月色》的文学解读历程和语文教育改革历史进行梳理,厘清《荷塘月色》在各个历史阶段文学解读和教学解读的流程,探讨《荷塘月色》的选编与当时的教育体制、政治文化的关系,最后对其文学解读和教学解读进行比较分析,试图能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有效处理二者关系的几点建议,以期对我们以后的语文教学有所帮助。 反观这近百年来学术界和语文教学界对《荷塘月色》解读变化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语文改革的进程,与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变革息息相关。可以说,中国语文改革的进程始终伴随着中国的民主化进程。语文界与学术界是两个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系统,他们各自有独立的发展规律。文学解读对教学解读起引领作用,而教学解读从文学解读中得到启发,这就要求教学解读应该对文学解读成果及时、有选择地吸收,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新鲜的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