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一一基于与新马泰的比较分析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tpa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已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服务贸易,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重心逐渐由传统的欧洲和北美市场向新兴市场转移。我国旅游资源丰富,堪称旅游大国,但并非旅游强国,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的实施,在经济危机大背景下,我国与东盟的旅游合作与竞争关系更加突出。国内学者多是研究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将我国与其他国家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的不多,特别是在经济危机大背景下,对同为亚洲国家的新马泰的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的更不多见。鉴于此,本文将我国与新马泰在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方面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借鉴新马泰的旅游发展经验,为提升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出对策建议。
  本文以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的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证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从入境旅游这个维度分析了我国与新马泰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并从总量和旅游竞争力的结构两方面对我国和新马泰的旅游服务贸易现状进行了比较。得出的结论为: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额远超于新马泰,但国际竞争力并无太大优势;我国、泰国和马来西亚是旅游业较发达的旅游发展中国家,旅游国际竞争力较强;新加坡在世界旅游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根据旅游服务贸易的特点,分别从绝对量、相对量以及服务质量三个层次选用出口市场占有率指数、对称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服务质量优势指数比较分析了我国和新马泰的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结果显示:在出口市场占有率上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大国优势,第二位是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次之;以RSCA指数分析,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低于泰国和马来西亚;以QC指数分析,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低于泰国和新加坡。
  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笔者分析了影响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并根据这些影响因素选取相应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国内需求、相关和支持性产业、旅行组织对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额有一定影响;人力资本对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额影响不显著。
  最后,通过借鉴新马泰发展旅游服务贸易的经验,本文从国家、产业、企业三个层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其他文献
期刊
会议
期刊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进步,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产品结构不断丰富,产业链逐步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通信设备制造产业体系,成为电子信息产业支柱。2000-2008年期间,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9310.1亿元,占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产值的19.1%,年均增长率达到11.53%;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0364.3亿元,年均增长
碳基能源危机,原油、煤炭价格飘升,电荒;酸雨、烟雾、极端天气频发;这是以能源消耗为推力的工业革命带来近两百年经济的飞速发展的同时,给人类带来的负效应。在后京都时代,发达国家必须履行享受高度文明之后的温室气体的减排义务。同时,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之后,也必须面临强制性的减排义务。中国是高碳基能源消耗国,中国公开承诺,至2020年中国单位GDP碳排放降至2005年单位GDP的40%-45%。在低碳经
学位
报纸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描述了货币政策如何借助于货币量的变动来影响实际经济所依赖的路径(传导渠道),它是货币政策有效的基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通畅,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对经济的贡献。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利率机制、信贷机制以及货币供应机制。但在金融市场日益发达的今天,这些传导已不能全面反映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活动的影响。股票市场是现代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实际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强大。
学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持续增长,我国职业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部分,正成为门类齐全的新兴产业。与此同时,职业体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人们开始认识到体育产业的巨大市场潜力。以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职业体育运动当前面临多重的困难,"假球"、"黑哨"甚至球队罢赛现象层出不穷,这些问题无不与我国职业体育管办不分,过度干预市场形成的行政垄断有关。本文
学位
会议
碳排放权分配是建立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基础,是交易制度顺利施行的关键。本论文共由五部分,共7章组成。第一部分包括导论和第1章,指明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即第2章,阐述了碳排放权初始分配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包括第3、4章,总结了碳排放权分配制度的形成过程、内容框架,并对重点内容:排放权分配方式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包括第5章,指出了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将带来的影响,分析了其对我国产
学位